对话观后感

时间:2025-03-12 作者:美句润

相关推荐

对话观后感(合集八篇)。

对话观后感 篇1

《觉醒年代》里的人们有着那个年代的超前智慧,提倡新思想的,气冲斗牛,主张旧思想的,则巧舌如簧,胆小怕事,只会维护自己,不懂得维护国家,失去了冲劲,最后只会和社会断开联系,成为空壳。中国人只是缺一个指引方向的,骨子里都有一股冲劲,陈独秀的思想清晰且受人欢迎。《新青年》出版后,买的人不少,不论是受苦受累的民众,还是青年学生,亦或是商人,只要还没有沦陷在旧封建思想之中,拿到这本书后,眼里就会有希骥。有能力的,并且有思想觉悟的,都要跟着大干一场,一时间,当真是气冲斗牛。

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弱势之反派被攻击的体无完肤,中国的时代要来了,中国要觉醒了,要翻身,要战斗,谁也无法阻挡。在此期间,陈独秀等先驱是中国战士,他们一心为拯救中国的圣土,为唤醒中国人民而奋战,他们都有一股冲劲。

可能因为时代的原因,现在的人其实或多或少是没有些冲劲的,没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直接与人民接触,即使有,没人想着改变——认为现在的生活够好了,只是策划着如何能让自己舒适,骨子里的冲劲也没了。我认为,创造即进步,只有创造,才能拓宽进步的渠道,创造才能构建未来,预知未来。现在的中国人,已是今非昔比,之前人们想着如何进步,如何斗争,现在,小地方的'人想着如何走出去,大地方的人想着如何在晚年全身而退,父母都在想着让儿女们能够拿到高薪……想要创造的却是少之又少。中国到现在仍然算不上发达国家,人们口中的好东西都是进口的。

为什么中国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不能与国外的相比?

一是中国人很少自己创造

二是中国人的固有思想

虽然已经有很多人改变了这种观点,但仍有不少人坚持,这其实都与创造有关——创造意味着改变,改变思想。

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所以,中国人应该学着自己创造,趁着还年轻,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极力创造,补国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时代进步应该如此,国民进步重在创造!

对话观后感 篇2

博厄斯说过:“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人的才智和意志可由它看出来。”是啊,爱护眼睛有多么重要。于是,我们来到了开化眼科医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不一样的采访体验。

首先来到会议室,听了眼科医院院长周阿姨的讲座。她告诉我们保护眼睛要注意:不要挑食;要多参加户外活动;注意卫生;定期检查视力……她还为我们介绍了做激光手术的条件:必须要满18周岁的高中毕业生;近视稳定后两年才能做激光手术。院长还建议我们在眼睛疲劳的时候可以闭目养神,看看远处、绿色。讲座听完后,我们和医生们在医院门口照了一张合影。最激动人心的还得数下面的体验活动呢!

老师分好了组,让一位大哥哥领我们去二楼。我们来到了几台仪器前面,大哥哥为我们介绍了几台机器:超声生物显微镜,是可以对眼睛的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的一种超声波仪器,它能提供一种对眼部眼角膜结构进行分析,让我们清晰的观察到眼角膜……大哥哥还选了几个“模特”为我们“演示”。我们又来到了一楼,初步检查了我们的视力。我有一点儿伤心——有一点儿近视。我暗暗下决心,看来以后更要好好保护眼睛了。

保护眼睛,人人有责。我们应该爱护眼睛,让眼睛成为真正的“窗户”!

对话观后感 篇3

今天看了法国的《和我的园丁对话》,这张碟也买了快两年了。一个半百的画家,面临与妻子分居甚至离婚的问题,来到老家过世父母的家里,想将园子里开出一块菜地招募园丁,结果来的人是他小学时一起搞老帅恶作剧的同学。二人身份地位有很大差异,一个是画家是个典型的中产艺术家,另一个是个退休的铁路工人,但他们俩好象没有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很聊得起来,从见面直到工人因病去世,基本上是他们两人的对话,通过对话聊天,工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心对工作的认真慢慢影响到画家。有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

1、工人知道画家的工作,说我可没耐心画这些东西,画家说“这不是有没有耐心的问题,而是你是否有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意愿。”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超喜欢画画,我记得在画东西的时候,要非常仔细的观察要画的对象,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一个非常享受周围事物的过程。但随着年龄,我已失去了这种体验。

2、画家之所以出现家庭问题,在于他是一个很自我的人,或者说他对别人基本上不关心。这在影片中几个地方有所体现,一个是他向园丁说他画画的时候,只是通过所观察的事物激发灵感,实际画的东西则是他脑里出现的东西。另一个,在快结尾时,在雨中他等到老婆,得知老婆约了一个自己的朋友,他问老婆她的朋友最近好吗?他老婆很吃惊,因为画家过去从来不会打听别人的情况。

3、画家回到父母老宅,在收拾东西时发现了当年反对他当画家的.父亲藏起来的自己的绘画作品,才意识到他的老爸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天赋与爱好,而从事了更能支撑家庭的职业(开药店)。

4、园丁面对自己的死亡,也曾有过惊慌失措,但影片里这段时间是园丁在医院里独自安静期间克服了。明知自己去日无多,他还是去照料自己的菜地,还是约画家去钓鱼并教他相关的技巧。

这是一部对话的电影,与《爱在日出日落时》类似,整部影片两位主人公总有不同的话题聊,虽然知道这是艺术作品的加工,但也很希望自己在生活中也能遇到这样的谈话。

前不久见到一个词“聊天艺术家”,不知是从事什么样的事情,也许和我想往的聊天有些关系吧。

对话观后感 篇4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

观看《觉醒年代》让我热血沸腾,深刻感受到思想的光芒、理想的魅力和青春的力量,也深切体会到那个壮怀激烈年代在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之路上的分量!

“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力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唯有不成。”宏阔的历史中,既有大江大河,也有暗流涌动,共同汇就一个时代的精神。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和光荣并存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懈抗争的历史。大历史中的小细节,更能给予人们深刻透彻的领悟与震撼人心的力量。从鸦片战争到中共建党以来,中国人经历过三次觉醒。其一为技术的觉醒,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二为制度的觉醒,推翻帝制,实行三民主义。但科技、机器、西方制度移植都没有太大的效用,唯有思想的觉醒,才救得了中国。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面对北洋政府要求中国代表团签订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的组织起来,建立了统一的学联,进行罢课抗议活动。他们走上街头,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青春的力量的蓬勃生长!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开支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的时期。”一百年前,“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一段被人传颂的佳话;一百年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深知使命在肩。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人,唯有自强不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青年,唯有不断奋斗,才能不辱时代之使命!奋斗有我,强国有我!

对话观后感 篇5

很久没有看这样平实的电影了。生活一度喧嚣,浮躁。今天是回到南方家里的第3天,拉了窗帘,窝在沙发里看了整天的电影。

看了封面的`风景决定要看,觉得应该很衬心情。很多电影都会在买来后放置很久,甚至长达几年得被遗忘。

果然收获了很多美景。尤其是一些美好的细节。色彩明快,丝毫没有做作压抑的感觉。红摩托,黄雨鞋。最多的大概就是满眼深浅各异的绿。城里和乡下人的生活状态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看待事物方式的不同。但不管在城里还是乡下,两个老人都在追求一种和谐愉悦的心情。

一直渴望有那么一小块菜园。可以和蔬菜水果甚至是毛毛虫一起生活。

一把刀,一截绳,看来我以后也要随身带着。

对话观后感 篇6

这是一个法国片 ,本片为2007年新西兰国际电影节参展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Henri Cueco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讲述的是一名成功的画家,婚姻濒临破碎,自己也对久居巴黎的城市生活深感厌倦。心力交瘁之际他回到了远离巴黎的农村——那里是他度过童年的地方。母亲遗留下来的老房子已经被野生林木包围,于是画家登出启事寻找一位园丁为自己打理花园,顺便种植一些“真正”的蔬菜。巧合的是招聘来的老园丁竟是自己幼时的同学,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之间,由此开始了一场温暖而充实的对话。

这电影简单,没有什么情节,更多是画家和园丁的对话。画家耐心的听着和观察园丁,看到园丁选锄头的执着,对花园的规划和培育;倾听着园丁幸福简单的27年婚姻以及每年同一个地方的旅行,对于糟心的保安女婿的抱怨,而园丁要慢慢了解了画家的家庭以及他的烦恼,和对于画画的理解。我在想我的.感动来自于哪里,两个不同层次的人,一个是巴黎有名的画家,一个是工人退休的农村园丁。感动来自于他们对自己事业的认真和尊重,园丁至于花园,对每个蔬菜都会起名字,在自己最后的时间里,躺在地上(因为站着肚子疼)摘豆夹;而画家热爱自己的画,对艺术真实的反馈,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眼睛和内心,坚守自己对艺术的认知和底线。另外就是他们之间的渐渐萌生的友情不会因为社会地位不一样而变得不同,从园丁给画匠带来面包、各种蔬菜,到画匠帮助园丁女婿找工作,带着园丁去巴黎看病,都是一种真心而质朴的真情流露。

我其实好羡慕,这种友情在现在世界上还有吗,我自从怀孕之后,朋友就开始约其他朋友出去,之前都是每周一次我们都会一起吃饭,而现在一个月一次,人都说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些人只会陪伴一段路,很多人都会在途中下车,而最终我们一个人走完一个旅程。

最后,画家办了一个画展,画展的内容均是园丁嘱咐他的,你能画一下我喜欢的东西吗,你出门带着刀和绳子,会保证安全。所以画家画了园丁的靴子,鞋袜,锄头,各种蔬菜,以及刀和绳子。

我特别佩服导演,因为这个电影,太简单,没有让人心血澎湃的爱恨情仇,就是咱们日常的生活片段,就是这个故事线就是他们两个的友情。

我特别喜欢演员,特别是这个园丁,太真实了,就是一个进入暮年,身材佝偻的60岁老头,演绎生病后那种虚弱感,那种对土地的热爱,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不舍,对友情的真挚,让我想起了我去世的父亲,父亲也爱种菜,还说将来弄个菜园,卖菜,可惜因为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得癌症,15天的时间永远离开了我们。

有些质朴是那么稀缺,有些真诚是那么珍贵,珍惜当下,珍惜每一份真诚的友谊和来之不易的生命吧。

对话观后感 篇7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都希望有一双明亮而美丽的眼睛。工作、学习、生活都需要一双能够看得清晰的好眼睛,可是它很脆弱,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今天,张梓涵同学给我们上了一节关于保护眼睛的实践课,使我深受启发!

张梓涵讲的非常全面,她说:“近视的原因有三种,第一种是因为环境而导致近视;第二种是因为遗传而导致近视;第三种是因为用眼不卫生而导致近视。经过分析,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是用眼不卫生。”听了她的讲解,我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养成健康用眼的好习惯,注意用眼卫生。

张梓涵接着讲道:“我国近视的人数高达六亿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青少年学生,近视的人数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十,更可怕的是小学生近视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四十……”听到这里,大家的表情真可谓是丰富多彩:很多人被刚才的数字惊得目瞪口呆,有的同学高兴地庆幸自己没有近视,有的同学害怕似的低头窃窃私语……

张梓涵紧接着补充道:“现在我给大家几条保护眼睛的建议吧

1。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弱的地方看书。

2。不长时间玩电子产品。

3。读书、写字时姿势要正确。

4。要多去户外运动、多看绿色植物。

5。合理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均衡。

最后,张梓涵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爱护我们的眼睛,保护好我们的视力!”真是精彩纷呈的一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对话观后感 篇8

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手机,电脑,电视等等。也因此许多小孩过早的接触这些产品并沉迷于这些网络。进而许许多多的小孩都已近达到高度近视的状况,就个人而言,近视着实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而看到这些写小孩子,也着实让人心疼。

我本人就近视,所以没有太多权利说别人太多,但是,也正是因为我近视,我自身能感受到到近视给我个人以及大家所带来的不便,现在的我,看到没有戴眼镜的人,心里只有心生羡慕。我还记得近视后的我,有多么苦恼,不过也只能怪自己没有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时候,自己喜欢打球,可是戴眼镜打球是很危险大的一件事,我看到许多戴眼镜的同学在打球的过程中,眼镜被砸坏,还有因为不小心碰到,把眼角搽伤的也有,这些种。种都让我不敢戴眼镜打球,但是,即使这样,也依然避免不了因为看不到球而造成的失误。还有许许多多,对于女孩子来说,眼睛很重要,戴眼镜戴久了,眼睛会变形,基本上摘下眼镜后变成了小眼睛着,很难看,也就说明着眼镜基本上是摘不下来了的。

近视真的很痛苦,虽然说现在有隐形眼睛,也有一些什么激光能矫正视力,这是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对身体和眼睛带来伤害的,所以保护眼睛,从小做起,也要引起大家伙的重视。

想了解更多对话观后感的资讯,请访问:对话观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mjr2.com/m/4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