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层之下读后感(集合十一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11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读后感的作文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冰层之下读后感 篇1
这些天的燥热总惹得我心烦,读这本书倒像泡在河水中一般找到了宁静。
黑塞的书我不过读了两本,前一本是《在轮下》,正是它优美畅达的语言和对生命的思索,带我走进这位作家的世界。今天想说《悉达多》,也不免提到它,这两本书有同样的母题——生命,或生活,又或人生(我不负责任的猜测着,它也许也是作家的母题)。
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天才少年。
《在轮下》说的是天才少年的凋零,一株揠苗而成的植物,仓促绽放匆忙凋零。
《悉达多》则是一株河边苍翠的树,坚守着一条河或本心或时间,经历风雨而化归自然。从书名也不难看出的,它生长在印度,它讲述佛法,这是一个青年在尘世与佛法中轮回的故事,他出世入世,一次一次得到新生。与佛学挂钩的部分写得像语录体的哲思散文,我不大懂,让我惊喜的.在于以小说的形式阐述佛法的部分,悉达多的几次悟道,几次洗净,他如何体会人间,如何因伤痛而达到圆融,直是故事的写法。这本书是一场布道,一位贤人的传奇,又更像,像生命本身——它最终达到的大同与圆融,也正是生命本身。
从《在轮下》到《悉达多》,在作者也有十六年之久,从窥到生命的无望到寻得人生的圆满。
冰层之下读后感 篇2
读完一本书,有很多感想,想要写读后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巴金的《家》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样一本给我很多感想的书。我来谈谈我的感想吧!
经过一个寒假的时间,我终于将巴金的《家》读完,这是一本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书。《家》以巴金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家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家来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是旧社会、旧体制的积极的`拥护者;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老三觉慧那边,但他并不像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对于进步先进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坚定,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这七十多个人物,各有各的鲜明特点,他们中大部分是旧社会、旧制度的拥护者,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但也有像觉民和觉慧这样少部分的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者,进步先进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这些人,才使五四后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开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们心中都要有梦。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冰层之下读后感 篇3
一、我就是整个世界。
我本具足,这个词我并不陌生,但是似乎是最近我才真正开始对他有所认识。这么多年以来我不断的学习,跟着不同的老师,对很多理论都兴趣勃勃。可是,不知道到底是哪里不对,我总会觉得这些理论都不是我的。
跟别人学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实践融入其中,他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们的,而是只是我们教条的知道了而已。他并没有成为我们的习惯,也没有融入我们的生活,更没有刻进我们的身体。我们像木偶,照章办事,活成了别人的理论,活成了别人的正确,却独独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并不坚信自己所学的内容。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可能都会把我们打倒,我们并不牢固,经不起任何推敲和考验。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是摇摆不定的,有时候我们听到不同老师的理论是矛盾的,便自己也陷入了矛盾,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其实这世上并没有完全的正确,更没有完美的老师,如果有绝对正确的、完美的'老师,那么他应该就是神了吧!有时候只是我们的意念将专家和老师们神化了,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缺乏对自己的信任,也缺乏独立的思考,总想依赖他人,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的观点。
其实,谁也帮不了谁,真正的智慧无法通过语言教习,也无法通过外界的教授获得。我们都是神,每个人都有神性,每个人都有智慧,问题在于你是否全心全意的信任自己,你是否给予内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你是否认真的听内在智慧的声音。我就是整个世界,我拥有整个世界,只有我能给我整个世界。
二、父母控制不了孩子,谁也控制不了谁。
说到亲子关系,我渐渐发现,成人其实都控制不了孩子,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控制孩子。也许你能决定孩子穿什么衣服,你却控制不了她想什么时候大小便;也许你能决定他睡在怎样的床上,你却控制不了她何时入睡。成人能控制孩子的,只是无关痛痒的那些外在的物质条件,我们控制不了孩子内在,那里才是他们天马行空的地方。
真正想了解一个孩子、亲近一个孩子,这里才是我们需要去了解和花心思的地方,这些不可以通过控制得到,只能通过爱,无条件的爱。
三、不必在亲子关系里入戏太深,都是考验。
神圣明慧如悉达多,也陷在亲子关系里不能自已,何况我们这些俗人?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不在关系里入戏太深,特别是亲子关系,我们非常容易代(kua)入(da)孩子的痛苦,特别放不下对孩子的担忧,并以爱之名索取。
对很多人来说,要放下是很痛苦的,但是执着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痛苦。放下可能只是我们一个人痛,而执着,可能会连孩子一起毁灭。
在所有的关系里,都不要入戏太深,生而为人,我们只是来历练这一场,感谢所有的遇见和所有的痛苦,他们帮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成长。有的时候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我们在关系里如何自处,会更有助于我们定位自己关系里的角色。
四、人生这一场旅途盛宴,接纳我们所有的遇见。
不与现实对抗。这是很早以前我从一个老师那里学到的一句话,知道但是并没有做到,但幸好我一直带着这句话生活。如今回想起来,似乎现在能比当初做得更好。
有时候,我们可能错过了一段感情,想重遇一位故人却再不能够,不愿接受生活里残忍的真相,对自己的现状有各种不满意…很多无奈,他就这样搁在我们眼前,不能退缩,也不能漠视,要么解决它、战胜它,要么就与他一起纠缠沉沦。
怎样对待他,是暂且搁着还是充满勇气去战胜,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次事件,不管是令我们喜悦期待的还是令我们恐惧痛苦的,我们都安心的接纳他,稳稳地接住她,因为我们知道,这只是我们这一生的又一个功课,早晚我们能够学会,它所要教给给我们的。
冰层之下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信念的力量》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人,如果有了信念,并为这个信念奋斗一生,他必定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每当我读到“19世纪的女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个盲、聋、哑集于一体的弱女子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建起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评选为20世纪十大英雄偶像。”我就会想到我自己。我作为一个正常人实在是太幸运了,我拥有美好的生活,健全的体魄……,我可以很轻松地做很多事情,学到很多知识,享受美好的生活,但我没有像海伦那样坚强的意志;当我遇到困难时就退缩,喜欢找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今后,我要改正缺点,像海伦一样勇敢面对现实,为信念而奔跑。
每当我读到:“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是真正称得上为他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播放《国际歌》。”我就会想我还要学习周恩来总理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信念就是力量,是目标,是成功的基础,是房屋的顶梁柱。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冰层之下读后感 篇5
本学期学校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
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让我“想说话”、“有话可说”,也希望我能不负重望真正变得“会说话”
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冰层之下读后感 篇6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9岁的孩子,她的小弟弟病得很厉害,可是父母没钱为弟弟医治,父母说只能等待奇迹。于是,她便拿出自己积攒的一枚50美分的硬币去了药店,去为他的小弟弟买奇迹。小女孩的信念打动了一位衣着考究的绅士,这位绅士就是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卡尔顿?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被小女孩的精神感动了,免费为小女孩的弟弟菲里斯做了手术。弟弟得救了。
事后妈妈问小女孩你买的奇迹多少钱?小女孩笑了,她说:50美分加上一个小孩坚定的信念。读完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坚定的信念能帮你渡过难关。不要放弃,办法总比问题多。天,妈妈要我读一篇文章,说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开始读起来。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老师对三位在课堂上随意讲话,接听手机影响课堂记律的学生多次提醒无效后,无奈之下只有把他们请出教室之后的深思。那位老师在网上发帖子送给所有的学生六条忠告:
1、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可以原谅,何况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但请你记住:上帝能够原谅的事,社会不一定会原谅;老师能够原谅的事,老板不一定会原谅。
2、年轻就是资本,但年轻是学习知识和打拼事业的资本,而不是放纵自己和庸碌生活的理由。请你记住:不要以为年轻就一切还来得及,来不及的不是年龄而是在岁月流逝中所积累或错过的一切。
3、“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的品性和素质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而大学时的养成往往会影响你的一生。请你记住:上课说话的确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养成一种习惯,就会决定你被“请出去”的命运。
文章讲述了一位农村妇女18岁嫁人,26岁赶上了日本鬼子在农村大扫荡,她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儿女东躲西藏。村里很多人都受不了这种暗天无日的生活,有的还想到了自杀,但她却淡定地对大伙说:“别呀!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过了几年,她终于熬到了把日本鬼子驱逐出境的那一天,可是她疼爱的儿子却夭折了,她伤心欲绝,想到过自杀,但时间的疗养让她心灵上的伤疤渐渐愈合。一年后,她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可就在同一年,她的丈夫又离开了人世。再次遭受巨大打击的她又一次从绝境中挺了过来!几十年过去了,她老了,家里也富裕了。但老天爷好像有意和这位历经无数坎坷的老人过不去——她在一次看孙子时摔断了腿。从此,她只能在床上躺着,尽管她经受了如此多的磨难,但她仍含笑面对生活:每天在床上织围巾、绣花……饱经风霜的她在临终之际对自己的儿女们说:“你们都要好好过,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读过文章后,我不禁对这位老人肃然起敬。同时,又想起几天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儿。
那天,社会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用电脑制作一个关于时代艺术家的幻灯片。经过将近1小时的工作,我的幻灯片就差插入最后的循环背景音乐了。但当我插入音乐后,怎么也无法使它随着幻灯片一直播放下去。我按照书中教的方法又试了好几次,但这首歌好像在故意和我作对——每当播放下一张幻灯片时,歌声就戛然而止。这时的我焦急地咬着嘴唇,“什么破电脑啊!”我气急败坏地说。接着又使劲儿踢了一下电脑主机,“不做了!”我边走出屋子边生气地说。
虽然我这个称不上困难的问题与那位老人一生中经历的大大小小的困难比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当我面对这个芝麻般大小的问题时,竟像一只三天没吃饭的野狗一样狂躁不安……
冰层之下读后感 篇7
作者莫怀戚选取一件平凡的小事,通过一家三代人散步——儿子背母亲,母亲背儿子等细节,以小见大,不经意间,写出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浓浓亲情,道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言行教育引导孩子。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师,英国教育家巴特勒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根深蒂固的,其成人后的种种习性,80%来自父母早期的影响和教育。课文从初春陪母亲、携妻子散步,到决定“走大路”,“背起母亲”等,无不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关爱呵护,以及对儿子无言的教育和引导。与时下一些不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人相对照,其对下一代的影响引导是不言而喻的。
课文还揭示了另一个问题:社会和谐的动因。人是组成家庭、社会及人类世界具体的表现形式,人间的亲情,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完美和谐,都离不开人的责任——对生命,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是要老的,而老人是需要赡养的,是需要情感与安慰的,但更需要对生命的珍重和人格的'尊重。但这一任务需有谁来承担?他的儿女们。孩子是家庭的成员,是未来和希望,他们需要呵护,需要教育引导和健康成长,而父母就是镜子,就是导师。因此可以说,尊敬长者,爱护子女,同时有责任心地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如果每个家庭都若此,社会就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切向钱看,为了金钱利益父子成仇,夫妻离异,兄弟反目成仇等等违反亲情、人伦、道德的现象司空见惯的情况下,家庭美德,人间亲情还有无存在的必要?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文明的向心力。中华民族要发展,要实现伟大的复兴,没有人间亲情,缺少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是万万不能的。
因此,每个家庭必须从现在,从自身做起,摒弃功利思想,从尊老爱幼、教育好下一代入手,发扬传统美德,以责任心、爱心为建立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出一份力。我呼吁每个家庭,到了春天,都和家人一起散散步吧。
冰层之下读后感 篇8
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读了马金真老师的作品《苍天之下》。WwW.MjR2.COM
这篇文章写的是两只燕子夫妇养了五只小燕子,在一次觅食的时候,燕子夫妇被一个拿弹弓的人打死了。五只小燕饿死了三只,还有一只被淹死了,只有一只小燕子被好心的大燕子抚养大,飞向了它向往已久的`蓝天。
当我读到燕子妈妈在弥留之际还想着小燕子时,我感动了。这是多么无私的母爱呀!在自己将死之际,燕子妈妈想的不是自己的伤应该怎么办,而是自己的孩子会不会饿死。看到燕子爸爸被打死,妈妈被打伤时,我觉得拿弹弓的人太坏了,为了自己的一时快乐,把一家燕子都给害了。如果他出生没多久自己的爸爸妈妈就死了,他是不是也会伤心欲绝?是不是也会因为自己没有能力照顾自己而被活活饿死呢?看到好心的燕子每天除了抚养自己孩子外,还要来照顾这两只不知谁家的燕子时,我又被感动了:连燕子都那么富有同情心,那人不应该更加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吗?
愿苍天之下充满爱……
冰层之下读后感 篇9
用了整整三天所有的业余时间,终于读完了方方的《水在时间之下》。好多年没有像这样连续的完整的酣畅的去读一部长篇了,读罢仍不忍释卷,不能释怀。
肖锦富喝了毒药,张晋生出了车祸,菊妈上吊了,水文被鬼子砍死了,刘金荣跳江了,水武疯了,陈一大自杀了,陈仁厚走了……所有的爱恨情仇,都灰飞烟灭了。只有一滴水,隐藏在时间之下,慢慢被风干,慢慢被消解。
这当然不仅是一个伶人的传奇,更是一阙爱的悲歌。它所折射的人性的复杂,人心的幽微,人生的苦痛,好像只有时间,才能涵容。
作者方方说:“这世上最柔软但也最无情的利刃便是时间。时间能将一切雄伟坚硬的东西消解和风化。时间可以埋没一切,比坟墓的厚土埋没得更深更沉。脆弱的人心只需时间之手轻轻一弹,天大的誓言瞬间成为粉末。说到底,这个世界的霸主就是时间,我们都是生活在它之下。”
如此说来,时间是凌驾于我们之上的敌人,我们不是屈服,就该反抗。可是,我们确实看到过时间赐予我们的.彩虹,那是菊妈在风雨之夜将襁褓中的婴儿抱出去的身影,那是杨二堂护着水滴被慧如一针一针扎伤的手臂,那是陈仁厚对杨水滴的患难相助,那是余啸天对水上灯的大义拯救,那是万江亭对玫瑰红的一往情深……是什么,借时间之手,将天大的誓言碾成粉末?是什么,将时间的伤口掰开,露出森森的白骨?
不过为一份忍辱包羞的富裕,李翠就能割舍至亲如赘肉;不过为一个放浪轻浮的情人,慧如就能弃糟糠之夫如草芥;不过为一点虚荣和排场,玫瑰红就能置痴心爱人于死地;不过为了暂时的安全和安逸,水上灯就能将真爱抛脑后;就算是至情至义的陈仁厚,明知道自己成了水上灯最后的光亮,还是为了所谓的良心,毅然奔赴前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爱,成了公然决然的抛弃。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所有抛弃爱的人,最后也必将被爱抛弃。
最真实也最可悲的是,许多人内心本来有着满满的爱,却总是被一片或虚荣或仇恨的叶子遮住双眼,嫉妒、纠缠、报复、毁灭的对象常常就是自己最亲最爱的人。连小说的主人公水上灯也不例外,当亲情的面纱已经揭开时,她的眼睛仍然充满怒火,直到把一切烧为灰烬。相遇成了永别,有情成了无情,光芒成了永夜。这不是时间的错,错的是人心,错的是人心的放不下。
小说的后部,作者借一座桥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先要“莫错过”,再要“放下着”。莫错过的,是善良真情,放下着的,是名利纠葛。只是在红尘俗世,我们总是因为放不下而错过。那些见光就枯萎的爱,刺痛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成为时间也无法愈合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