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

时间:2025-03-14 作者:美句润

相关推荐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合集4篇)。

教学设计的侧重点在规划教学内容方面,它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十几减8》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学生动手摆,动口说,培养学生的动脑筋、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8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例1的投影片或图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教师出示下面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答。

8+5=8+7=8+9=8 4=

8+10=8+6=8+8=8 3=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括号里该填的'数。

8+()=128+()=158+()=16

8+()=118+()=148+()=13

8+()=178+()=18

教师谈话:刚才计算的两组题都是“8加几”的加法,今天我们要利用“8加几”的知识计算“十几减8”的算式,看谁学得认真,学得好,学得快。同时板书课题:十几减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片(杯子图)。

先出示11个茶杯,然后用虚线圈去8个,引导学生说明图意。

有11个茶杯,拿走8个,还剩几个?

(2)启发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用减法计算,11减去8

板书:11-8

(3)引导学生想:

8加()得11,因为8加3得11,所以11减8得3.

即11-8=3,板书:3.

(4)指名读算式11-8=3

2.教学例2.

(1)启发学生摆学具,同时口述题意。

有13个圆片,拿走8个,还剩几个?

(2)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8加()得13,8加5得13,所以13-8=5.

(3)学生填书。

(4)读算式13-8=5.

(5)学生看书,边说题意边摆学具(例2右图)

有15个正方形,拿走8个,还剩几个?

(6)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启发学生明确:

8加()得15,8加7得15,所以15-8=7

(7)学生填书。

(8)读算式15-8=7.

3.教学例3.

(1)引导学生分组交流。

12-8=□想:8加()得12.

16-8=□想:8加()得16.

(2)学生读算式。

4.教学例4.

启发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填写,读算式:

14-8=617-8=9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几减8的口算题。

随堂练习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10张口算卡片,现在我们做几道:

16-810-611-915-8

谁知道我手里还剩几张口算卡片?(老师手里还剩6张口算卡片)

师:你是怎样想的?(想:几加4是10,6加4是10,从10张里去掉4张,就是老师手里还剩几张卡片)

师:怎样列式?(10-4=6)

接着教师又出示3道:

14-89+612-9

师:现在一共做了几道?(一共做了7道)

师:老师手里还剩几道?(原来老师手里一共有10张口算卡片,我们两次做了7道,老师手里现在还剩3张卡片)

师:怎样列式?

10-7=3

也可以这样列式:

10-4-3=3

2.出示“做一做”第1题投影片(图片“练习一”),引导学生看图说意,独立填写。

3.练习二第1题(图片“练习二)。

想组成算减法,分组练习。

布置作业

10-8=13-8=16-8=

11-8=14-8=17-8=

12-8=15-8=18-8=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 篇2

上一节课,感觉孩子们对于十几减8、7的口算还是很不熟练的,所以今天的练习课特别关键。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我想尽了办法。一年级的孩子,练习的形式一定得多样化,才能保证质量。

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今天主要的任务是完成练习二的第6至第8题,让孩子们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题,是三个题组,看似数字不同,其实是关系密切的,以前,我总是让孩子们先计算再比较、发现规律,今天,我没有这么做,是让孩子们先比较、发现规律,结果证明,孩子们的观察力是不容小看的,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找到规律:根据第一道加法算式,可以直接推算出下面两道相应减法算式的得数。发现了这个规律,再去写得数,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我想,通过这样的题组练习,“想加算减”的优势在孩子们的心里会得到更大的凸显。

第7题,完全是十几减8、7的综合练习。我将其设计成比赛的形式,让孩子们产生更大的竞争意识,这样更能提高孩子们的口算速度。在比赛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都是很积极的,我给他们计时,又评出了“口算小能手”,孩子们兴奋极了。我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口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9题,是一次加、减的混合练习,有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也有进位加、退位减,我将其设计成了数学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玩一玩“闯关”,请一组的同学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能率先顺利到达,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完全得到了激发。

看来,口算能力的提高,与死记硬背无关,与大量的题量无关,重在方法的引导,加上科学有趣的训练。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 篇3

本节课在前面学习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但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

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习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怎么好;

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对此,接下来,我打算首先加强10的组成及8、7、6的进位加法的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同时先进行十几减8、减7、减6的专项练习,让学生找规律,然后进行十几减9、8、7、6的计算混合练习,希望这样能使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一年级下册数学《十几减8、7、6》教案 篇4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11人,唐氏综合症学生1人,自闭症学生1人,多重障碍学生2人,脑瘫学生3人,中度智障4人。通过《双溪心智障碍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评量结果分析,发现在认知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可分为三类:A类(宁正喜、陈谭安、晏勇)物体恒存性、分类与配对、记忆力、顺序已发展适应环境需要之能力,解决问题已发展较多能力;B类(周祖英、易东奎)配对与分类发展很好。记忆力、顺序、解决问题已发展较多能力。C类(董林、陈林、王阳华):物体的恒存性,发展的较好。配对与分类、解决问题仅发展些微能力;D类(李洋、张林平、刘其玲)配对与分类、发展较多能力,物品操作、计划思考、应用科学、修正错误仅发展些微能力。

【教学内容】

十几减八。

【教学目标】

A类:理解、掌握十几减八的计算原理,能用不同的方法正确计算;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B类:能分步计算;

C类:能在老师的协助下说出计算结果;

D类:能在师生的帮助下用学具表示数字3和4。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11-8、12-8。

【教学方法】

教法:示范法、分层分类搭配教学法、启发与引导。

学法:观察法、实践法、分析与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苹果11个(实物)、两个颜色不同的盒子。

【教学过程】

一、生活实例引入

老师用多媒体引出果园景象,然后出示实物11个苹果。请一位同学(c组)将摘到的苹果装进盒子里(两个颜色不同但都分成10格的盒子)。

A、B生能直接看物说结果11,并能用学具操作将11分成10和1。

C生数苹果实物说结果11,并在老师帮助下用学具操作将11分成10和1。

D生能跟读数字11。

二、小组合作,初步探究(学具操作)

教师提出问题:11只苹果分掉8只,该怎样分?

A、B学生小组讨论探究不同的方法,并自主尝试用讨论出的方法将11个苹果拿掉8个(学具操作);

C学生在教师将11个苹果拿掉8个后数出剩下的苹果数(3个);

D学生教师帮助数数3。

学生反馈分苹果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的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优化算法。

A生能复述分苹果过程并尝试用数学形式表达;

方法一:10-8=22+1=3

方法二:1-1=010-7=30+3=3

方法三:10-7=31-1=03+0=3

B生能在提示下复述分苹果过程;

C生能正确读出11-8=3;

D生能跟读数字3。

三、强化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提高。

教师出示重阳节在托老所看望爷爷奶奶时分香蕉的录象片段,从而引出生活数学题12-8=4。

A、B学生小组交流,列式计算;

C、D生通过教师的学具演示感知生活实例;

然后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小组讨论生活中的数学题。

A、B生根据算式12-8尝试口编生活数学题;(1)车上有12人,下去了8人,车上还剩几人?(2)老师布置了12道题目,我做了8道,还剩下几道?

C、D生感知生活实例。

【教学反思】

1.有效分层,因材施教

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施教过程让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分层教学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练习、分类指导等,做到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各有侧重,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在教学时,课堂提问也是分层次的。对于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注重引导他们去猜想、类比、推理,在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对B组学生的提问是形象的,注重让他们去模仿思考,形象思维;C组学生注重读5以内的数数;D组学生让他们跟读,发展语言能力。在实际教学的每一环节过程中,浅显的问题C、D组的学生回答,复杂一点的问题A、B组的学生回答,但也可以根据当堂课上学生的具体表现让学生去尝试高一层次的问题,这样促使学生跳一跳去摘到更多的.果子。

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C、D组学生的辅导,难度稍低的练习可以发挥A组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去带动B、C组学生,在课堂中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为了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我对学生作业的要求也不同,A组学生及时巩固当堂课所教的内容,力求独立完成,B组学生可以尝试或辅导他们去练习课堂所教的内容,C组学生读、写数和算式,进一步感知加减法含义,D组学生跟老师摆一摆,读一读数字。

课堂中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与方法也不一样,对于B、C组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激励、表扬评价,鼓励、激发他们向高一层次发展;对于A组学生用竞争评价,促使他们努力奋进。

2.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现在我的数学教学仍是采取施教同一教学内容,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分层的教学,但由于学生的不断发展,各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日益增加,由此产生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究竟以哪一层次的学生为依据来制定的矛盾。还有就是教学过程如何来组织与安排,教学时间如何来掌握?

本文来源:http://www.mjr2.com/m/4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