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教案
时间:2025-06-18 作者:美句润立秋教案(汇总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幼儿园二十四节气立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秋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立秋节气的特点、习俗和相关的文化内涵。
2、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传统习俗。
引导学生理解立秋与农业生产、人们生活的关系。
2、难点
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立秋节气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感受立秋的氛围。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秋天的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什么吗?”从而引出立秋节气。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利用多媒体展示立秋节气的时间、在二十四节气中的顺序。
2、讲解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如早晚温差变大、天气逐渐凉爽、降雨减少等。
3、介绍立秋的传统习俗,如“贴秋膘”“啃秋”“晒秋”等,解释这些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立秋后,我们的生活和饮食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2、立秋习俗与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
3、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四)实践活动(15分钟)
1、组织学生制作立秋主题的手抄报或书签,可以是描绘立秋的景色,也可以是书写立秋的诗词。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创作思路。
(五)总结(5分钟)
1、回顾立秋节气的知识要点,包括气候特点、习俗等。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自然变化,感受节气的魅力。
五、教学延伸
1、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品尝立秋的特色食物,如西瓜、红烧肉等。
2、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立秋的短文,描述自己对立秋的感受。
立秋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了解立秋节气的时间、含义和特点。
2、学生能够知晓立秋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3、培养学生对自然节气的观察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立秋节气的气候和物候变化特点。
立秋的主要习俗及其相关活动。
2、难点
理解立秋习俗与农耕文化、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秋天的风景图片或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这些画面中,你能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吗?猜猜即将到来的是什么节气?”
(二)知识讲解(12分钟)
1、介绍立秋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
2、解释立秋的含义,即秋季的开始,但并不意味着炎热天气的结束。
3、讲述立秋的气候特点,如早晚温差逐渐加大,降雨逐渐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等。
4、提及立秋的物候现象,如“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三)习俗介绍(15分钟)
1、“贴秋膘”:讲解过去人们在夏季因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到了立秋会吃一些美味佳肴增加营养的习俗。
2、“啃秋”:介绍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咬住秋天、迎接丰收的习俗。
3、“晒秋”:展示一些“晒秋”的美丽图片,解释在山区等地,由于地势复杂,人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的独特农俗现象。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认为立秋的习俗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2、随着气候变化,立秋的特点是否有所不同?举例说明。
(五)实践活动(10分钟)
1、让学生制作一张立秋节气的明信片,可以画上自己心目中的立秋景色,或者写上关于立秋的`诗词、祝福语。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分享创作思路。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立秋节气的重点知识,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立秋的习俗,或者观察一周内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立秋节气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习俗与文化内涵的理解上,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生活体验和深入探讨。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实地观察、邀请长辈分享等环节,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节气文化。
立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立秋的意义和相关习俗。
2.认识秋季常见的农作物和气候变化。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
立秋相关的图片(如农作物、秋天的景色)
色彩鲜艳的纸张、彩笔
小工具(剪刀、胶水、蜡笔等)
投影仪或黑板
2.教室布置:
挂上秋天的主题装饰,如树叶、果实等。
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1)通过提问引入话题:“你们知道现在是哪个节气吗?”“立秋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简介立秋的定义,强调其作为秋季的'开始。
2.学习环节(20分钟)
(1)讲解立秋的意义和习俗:介绍立秋的日期、气候变化、传统习俗(如“贴秋膘”、吃秋菜等)。
(2)展示与讨论:
1)使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秋季的农作物(如稻谷、玉米、苹果等)。
2)讨论这些农作物在秋季的特点和重要性。
3.动手活动(30分钟)
(1)秋天的手工制作:学生使用纸张、颜料等材料制作秋天的树叶、果实等手工艺品。每个学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秋季元素,并分享作品。
(2)秋季诗歌朗诵或绘画:学生可以选择朗诵与秋天相关的古诗,或者将所学知识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4.总结与分享(10分钟)
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作品或朗诵的诗歌,讲述他们对于立秋节气的理解和体会。
5.课后延伸(选做)
(1)鼓励学生观察家乡的秋季变化,可以记录下来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
(2)可以推荐相关的书籍或视频,增加他们对立秋的了解。
课程评估:
1.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分享的内容和手工制作的完成度进行评估。
2.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收获与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立秋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立秋这一节气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时间、气候特点以及农业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立秋的传统习俗,提升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内容
1.立秋的基本知识
时间: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
含义: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的意思,也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但立秋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即“秋老虎”现象。
农业意义:立秋是农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和收获季节的关键时期,象征着庄稼成熟,喜庆丰收。
2.立秋的气候特点
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方开始刮偏北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逐步降低南方各地的气温。
白露降:早晚温差大,夜间的湿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珠,形成白雾或露水。
寒蝉鸣:寒蝉开始鸣叫,标志着秋天的到来。
3.立秋的传统习俗
啃秋:在南方又被称为“立秋啃秋瓜”,人们通过吃西瓜等方式来预防秋燥,庆祝丰收。
晒秋: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的农村或山区,人们将成熟的果蔬进行架晒、挂晒,以延长食物的存储期。
贴秋膘:在立秋这天称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体重减轻者需进补,以补偿夏天的损失,为过冬储备能量。
秋忙会:为秋收做准备的农贸集市,设有各种市场,并常伴有戏曲演出等娱乐活动。
三、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立秋节气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立秋的学习情境。
2.讲授新知
立秋的基本知识:教师讲解立秋的时间、含义和农业意义。
立秋的气候特点:结合图片和实例,讲解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等气候特点。
立秋的传统习俗:通过故事、视频等形式,介绍啃秋、晒秋、贴秋膘、秋忙会等传统习俗。
3.实践活动
观察记录:鼓励学生观察立秋后的气候变化和植物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
手工制作:利用粘土等材料制作秋天的农作物模型,如玉米、南瓜等。
角色扮演:模拟秋忙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易和娱乐活动。
4.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立秋节气的特点和传统习俗,并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强调立秋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估
1.通过观察记录、手工制作和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立秋节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通过课堂讨论和分享环节,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立秋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认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了解其含义。
了解秋分节气与农民伯伯的关系。
初步了解秋分节气对庄稼的影响。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四季变化》。
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
(1)小朋友,这本书告诉我们四季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中告诉我们一年四季有哪几个季节?
(3)现在是什么季节?
(4)春天是什么时候?夏天是什么时候?秋天是什么时候?冬天又是什么时候?
(5)春天和秋天,夏天和冬天是不是一样长?
(6)一年中,什么时候白天和晚上一样长?
(7)什么时候白天和晚上一样长?
(8)秋分是怎么来的?
(9)秋分是什么意思?
(10)农民伯伯在秋分时做什么?
(11)秋分对农民伯伯有什么意义?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秋分时节的特征。
教师:
(1)秋分时,天气是什么样的?
(2)秋分时,早上和晚上有什么变化?
(3)秋分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4)秋分时,农民伯伯在做什么?
(5)秋分时,水果和蔬菜的种类发生了什么变化?
(6)秋分时,小动物们有哪些变化?
引导幼儿结合幼儿用书,了解秋分时节的含义。
教师:
(1)秋分是什么意思?
(2)秋分是怎么得来的?
(3)秋分时,天气怎么样?
(4)秋分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5)秋分时,农民伯伯在做什么?
(6)秋分时,水果和蔬菜的种类发生了什么变化?
(7)秋分时,小动物们有哪些变化?
引导幼儿了解秋分时与农民伯伯的关系。
教师:
(1)秋分时,农民伯伯在做什么?
(2)秋分时,农民伯伯的劳动有什么特点?
(3)秋分时,农民伯伯的劳动与秋分有什么关系?
(4)秋分时,小朋友可以为农民伯伯做些什么?
活动延伸: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农田里观察秋分时庄稼的变化。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收集有关秋分时节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幼儿了解秋分时节的含义和意义。
立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立秋的定义及其天文意义。
2、掌握立秋的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内涵。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立秋的感知和体验。
教学准备:
1、立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如秋季景色、传统习俗等)。
2、立秋相关的诗词、古文资料。
3、学生准备秋季相关的食物(如坚果、应季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以提问的方式引入:“同学们,知道立秋是什么时候吗?它代表着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对立秋的认识。
二、讲解(15分钟)
1、立秋的定义:
介绍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8月7日或8日,是夏季向秋季过渡的标志。
2、天文意义:
简单解释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秋分”与“立秋”的.关系。
3、传统习俗:
“贴秋膘”:人们在立秋这天吃肥肉,寓意增强体力和抵御寒冬。
“称体重”:在立秋这天称重,以检测身体状况,反映一年的收获。
“倒秋”(放风筝、吃水果等)。
4、相关文化:
诵读与立秋相关的古诗词(例如《秋夕》)。
三、互动活动(15分钟)
1、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和家人如何庆祝立秋,分享各自的习俗和故事。
2、立秋美食分享:
学生带来应季的食物,分享各自的美食故事,鼓励学生品尝。
四、总结(5分钟)
1、理清课程要点,强调立秋的文化意义及对节气的尊重。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自然变化,培养节气意识。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在家中进行一次“立秋”家庭活动,观察并记录家里的节气习俗。
六、扩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秋季的书籍或观看相关视频,增加他们对季节变换的理解。
立秋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秋分节气的含义、时间及特点,知道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昼夜平分。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节气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秋分节气的相关图片、视频、教学课件(包括太极八卦图、秋分三候图片、丰收的果园等)、生鸡蛋(用于立蛋活动)、绘画工具等。
环境准备:选择宽敞明亮的室内或室外场地,确保活动安全。
三、活动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出示太极八卦图,引导幼儿找出秋分节气的位置,引出秋分节气。
播放秋分节气的视频或PPT,让幼儿初步了解秋分的知识。
知识讲解
讲述秋分节气的含义和特点,强调昼夜平分和秋季过半的概念。
介绍秋分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结合图片和视频帮助幼儿理解。
体验活动
秋分立蛋:教师讲述秋分立蛋的习俗,组织幼儿尝试立蛋,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画秋分:带领幼儿观察秋天的树叶变化,指导幼儿用绘画工具画出秋天的叶子,并写上“秋分”字样或盖章。
总结与分享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秋分节气的特点和习俗。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增强互动和交流。
四、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进行秋游活动,观察秋天的自然景色和动植物变化。
在班级内设置“秋分节气角”,展示与秋分相关的图片、手工作品等,营造节日氛围。
立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立秋的基本含义、时间、气候特点及农业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立秋的传统习俗,提升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立秋的基本知识和传统习俗。
2、难点:理解立秋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立秋图片、视频、动画等)
2、实物材料(如西瓜、农作物模型等)
3、手工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用于制作手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秋天的特点,引出立秋节气。
2、提问引入:你们知道秋天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
二、讲授新知(20分钟)
1、立秋的基本含义
解释“立秋”的字面意思和作为节气的含义。
强调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但并不意味着天气立即转凉。
2、立秋的时间
说明立秋一般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
3、立秋的气候特点
介绍“秋老虎”现象,即立秋后可能仍有炎热的天气。
讲解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4、立秋的农业意义
强调立秋是农作物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
举例说明立秋后哪些农作物会陆续成熟。
5、立秋的传统习俗
啃秋:介绍啃秋瓜的.习俗及其寓意。
晒秋:讲解晒秋的意义和流行地区。
贴秋膘:解释贴秋膘的由来和目的。
秋忙会:简述秋忙会的历史和功能。
三、实践活动(20分钟)
1、观察与记录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如树叶的颜色、温度的变化等,并记录下来。
2、手工制作
组织学生用彩纸等材料制作立秋相关的手工作品,如秋叶、秋果等。
3、模拟体验
进行“啃秋”体验活动,让学生品尝西瓜或其他秋季水果。
进行“摸秋”游戏,准备多种农作物模型或实物,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并猜出是什么。
四、总结提升(5分钟)
1、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立秋的基本知识和传统习俗。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立秋节气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气文化。
作业布置:
1、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植物或小区里的树木在立秋后的变化,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2、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立秋的传统习俗活动,如晒秋、贴秋膘等,并拍照留念。
立秋教案 篇9
一、活动背景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无论是从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还是人们自身,都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的特征。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虽然不是节日,但却有很多的民间习俗。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这些习俗,大班组准备开展丰富多样的秋分活动,让孩子感受秋分、感受民俗。我们的幼儿园处在城乡结合地,孩子生活在农村中,幼儿园也有很多的种植田地,这个季节有很多的农作物果树发生了变化,如户外开始出现小露珠了;桂花慢慢的开放了,香气四溢;鸿雁往南飞去了,许多的瓜果成熟了;小动物们也在准备粮食过冬啦。《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大班孩子喜欢接触新事物,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问一些与事物有关的问题,为此,本主题中,我们将围绕秋分节气主题,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幼儿亲身经历、体验、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秋天的美丽,用音乐、美术、诗歌等多种手段表现秋天的童话,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幼儿逐步掌握秋天的主要特征,了解气候与动植物的关系。
二、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白露、秋分等节气的名称、时间和有关习俗,对中华民族传统二十四节气感兴趣。
2、在找露水、寻桂花、找蚂蚁、尝瓜果等等地方特色活动中体验秋分节气特有的民俗风情乐趣。
3、愿意通过调查、体验、操作实践等多种形式,感知秋分时节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变化。
4、喜欢大自然,愿意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5、通过活动,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成为一名快乐的孩子。
三、活动口号
“秋天的悄悄话”
四、活动时间:
9月22日上午10:00
五、参加人员:
果果班部分幼儿及教师
六、活动策划人:
xx
七、活动准备
1、各班教师向幼儿宣传秋分时节节气和风俗。
2、级长准备活动幕布。
3、班级教师自行准备捡拾树叶的工具。
八、活动过程
1、 9月21日
各班开展有关“秋天的悄悄话”的活动,了解“秋分”的节气和风俗。
2、 9月22日户外观察活动(红船广场、:
秋天在哪儿为了让幼儿对秋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们组织幼儿来到户外找秋天:
①户外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找秋天:幼儿四散开结伴在广场周围找秋天,看谁找到的秋天景象多。
③有关秋天的时气和风俗、儿歌等。
④捡拾树叶(穿树叶项链、设计树叶服装、用树叶做娃娃家的蔬菜、食物等。
立秋教案 篇10
引言:
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13个节气,它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在小班教学中,可以利用立秋这个特殊的节气,引导孩子们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践,帮助他们融入自然、感知季节的变迁,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一、背景介绍: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可以给孩子们一个简要的背景介绍,包括什么是立秋、立秋的日期、以及秋天的特点。此外,通过幼儿园场地或教室中的季节环境布置,增加孩子们的亲身感受:摆放一些秋天的装饰品如枯叶、南瓜等,悬挂季节特色图画等。
二、季节游戏:
在游戏环节中,可以设计一些与秋天相关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秋天的特点。例如,跳秋天的舞蹈、模仿秋风吹落树叶的声音等。
三、观察实践:
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观察实践,感知秋天的变化。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观察并记录树叶的颜色变化、天气的变化等。也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观察并记录居住地的秋天变化。
四、手工制作:
通过手工制作,让孩子们切身体验秋天的美好。例如,利用彩纸、麦秸等材料制作稻草人,让孩子们亲手打造一个属于秋天的艺术品。此外,也可以利用纸板、颜料等制作季节鲜明的秋天画作。
五、美食体验: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制作秋天的美食。例如,利用新鲜的水果制作水果沙拉,让孩子们感受到秋季的果实香甜。
六、绘本阅读:
选择一些与秋天有关的绘本,向孩子们讲述关于秋天的故事,以丰富他们对季节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可以进行相关的问答或绘本解读活动,深化孩子们对秋季的理解。
七、户外活动:
利用秋天的好天气,带领孩子们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例如,昆虫观察、秋游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秋天的'魅力。
八、总结与展示:
在此环节,可以引导孩子们回顾所学的秋天知识,并进行总结。同时,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秋天主题的小展示,分享他们在课程中的所见所闻。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小班幼儿更好地了解和感知秋天的特点,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立秋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01知道秋分的到来代表着“丰收”
02体验秋分“丰收”时的喜悦与辛劳
活动准备
丰收的图片、水稻,蔬果瓜菜剪纸(若干)、丰收筐(蔬果筐、瓜菜筐)
活动过程
01教师介绍秋分“丰收”的习俗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而秋分则是一年中对于农事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古代每逢秋分到来,民间农谚因此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秋忙"比"夏忙"更忙,有"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一说。所以秋分是预测年收成的重要日子。
02图片导入
师:(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知道图片上的农民伯伯在做什么吗?
师:我们再来看看农民伯伯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03进一步了解丰收节(游戏环节)
教师将准备好的若干水稻、蔬果瓜菜剪纸粘贴在黑板上,教幼儿认识水稻,蔬果瓜菜。让幼儿挪移至对应的水稻筐,蔬果筐,丰收筐。教师组织幼儿以小组形式进行搬运,比一比哪个小组搬运的最多。对搬运最多的小组给予奖励,对剩下的小组依次鼓励;
师:小朋友们在刚刚的游戏中玩得开心吗?
师:那小朋友们觉得辛苦吗?
师:那我们的农民伯伯是不是非常的了不起?
活动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知道了秋分就是丰收节,还在教室内体验了一次丰收时农民伯伯的喜悦与辛劳,小朋们回去后一起跟爸爸妈妈分享丰收带来的喜悦吧。
立秋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分”的节气特点;
2.通过活动,增进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从而对传统文化有更浓厚的兴趣。
3.体验秋分日的科学道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方面了解“秋分”节气。
教学难点:了解秋分习俗,能够背诵秋分的诗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
教学环节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会背诵二十四节气诗吗?
生:会!
师:那老师就考考你们,寒露之前的那个节气是什么啊?
生:秋分!
师:大家说的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秋分的知识吧。(板书:秋分)
课堂新授
师: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大家都了解什么是秋分了吗?
生:了解了。
师:在大家了解完之后,老师想问一下大家秋分又有哪些习俗呢?(板书:习俗)
生:老师,我知道,是秋祭月。
师:秋分除了秋祭月之外还有吃秋菜、送秋牛的习俗呢,老师重点给大家讲解一下吃秋菜和送秋牛的习俗,同学们可记好啦。
重点讲解
吃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又叫秋碧蒿,人们在秋分那天把秋菜摘回来,跟鱼片一起做成秋汤,祈求家宅平安,身体健康。秋菜本身也还有多种营养物质,对人的身体是有好处的。
送秋牛
送秋牛就是把红纸或者黄纸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再印上全年农历节气,送到家家户户,说秋人会说些吉祥且不违农时的话,把主人说高兴了然后把秋牛图卖给主人家。
师:接下来老师分享一首有关立秋的诗词给你们好不好?(板书:诗词)
生:好。
师: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巩固练习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本堂课的内容,已经了解了关于秋分这一节气。老师希望同学们更积极的去探索更多有关节气的知识,并可以把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讲解给自己的家长们听。
- 美句润小编为您推荐立秋教案专题,欢迎访问:立秋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mjr2.com/m/60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