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山中古诗

时间:2024-03-10 作者:美句润

相关推荐

夏日山中古诗3篇。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读书时,虽然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但它们的概念确实一样的。诗词是作者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来创作,以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事物的审美修养。那么,你所知道的诗句有哪些?也许以下内容“夏日山中古诗3篇”合你胃口!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夏日山中古诗【篇1】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脱下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这首小诗的关键。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

诗仅四句,描写的.场景也不大,但却真实、贴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夏日的清风吹来,山中的松叶沙沙作响,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全诗写出了作者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夏日山中古诗【篇2】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披散头发悠然自得的呆在苍翠树林中。

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在山中,天气更凉爽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洒”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夏日山中古诗【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Mjr2.coM展读推荐

高中古诗词其四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相信很多人知道,诗句是诗词的一部分。诗词起源久远,它起源于先秦,后鼎盛于唐代。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做一个更好的现代人。那么,你知道在哪找诗句的句子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中古诗词其四”,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编写文档是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重要手段,范文的意义和价值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不断增加。学习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和重点,您是否有很多的范文呢?如果你对“高中古诗词其四 ”感兴趣那一定不能错过本篇介绍,请相信这篇文章中提供了您所需的所有信息!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蒹葭》

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6、《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7、《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8、《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9、《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1、《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12、《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3、《塞下曲》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14、《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5、《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3篇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在现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引用诗句,而诗句却是诗词的一部分。诗句通常是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来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锻炼我们的想象力。那么,你有没有收藏过几句诗句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3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1】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2】

语文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如下:

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答出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需要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答出描写人物。

2、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

3、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语文赏析句子答题公式

语文赏析句子答题公式:修辞手法+句子内容+(作者情感);刻画人物的方法+句子内容+(作者情感);动词+句子内容+(作者情感)等。

1、修辞手法+句子内容+(作者情感)

中考语文常考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和排比这三种,但是对偶、反问、反复、对比、夸张等偶尔也会考查到。正常情况下,修辞至少有一种,作者的情感有的句子包含有,有的没有,这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别。这类答题公式主要适用于写景物的记叙文。

2、刻画人物的方法+句子内容+(作者情感)

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除以上五种之外,还有蕴含其中的细节描写。这类答题公式主要适用于写人的记叙文。

3、动词+句子内容+(作者情感)

这种情况是句子既没有修辞手法,又没有刻画人物的方法,或者是文章指定要分析加点的词语。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篇3】

於潜僧绿筠轩

苏轼(宋)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题画诗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池上竹下作

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

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

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

劳心费目觅亲知。

王子猷(王羲之的儿子)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集·题画》)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 )

夏日有怀:玄烨的诗词(一篇)


写范文的注意地方有很多,大家都清楚吗?在职场中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文档的处理和写作上,聪明的人,在写作前会不由自主地看看范文,接下来是小编准备的“夏日有怀:玄烨的诗词(一篇)”。

夏日有怀

清-玄烨

木槿花开夏日长,时摇清扇倚方床。

三庚不辍临朝政,盛暑常思守战场。

白居易古诗大全10篇


栏目小编为您挑选了一篇非常优秀的“白居易古诗大全 ”文章。处理文档必须经过认真的考虑以保证一致性和准确性,写作前可以先学习写作方法,范文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广泛的文化视野和交流平台。读完这篇文章您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1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集评】

黄昇《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词谱》卷二:《长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黄昇云: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点点”字俊。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2

1、出自:宋·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

2、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出自:宋·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译文:雪松枝叶细腻的像丝线千丝万缕,这种景色除了松江其它地方是没有的。

3、雪飞岭上添松态,松长山头映雪妍。

4、出自:清·张葆斋《天山雪松》。

5、雪飞岭上添松态,松长山头映雪妍。出自:清·张葆斋《天山雪松》。译文:大雪纷飞在山岭上衬托了松树的挺拔姿态,在山岭的松树映出了雪的美丽。

6、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出自:陈毅《青松》。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这青松又高又直。

7、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出自:唐·白居易《和松树》。译文:岁末大雪满山,松树的颜色更加青苍,它好像怀有君子的心志,秉持节操贯串于严冬的冰霜。

8、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这青松又高又直。

9、夜深偷送好声来。

10、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1、《松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2、出自:南北朝·范云《咏寒松诗》。

13、出自:唐·白居易《和松树》。

14、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15、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

16、译文:大雪纷飞在山岭上衬托了松树的挺拔姿态,在山岭的松树映出了雪的美丽。

17、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

18、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19、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20、译文:岁末大雪满山,松树的颜色更加青苍,它好像怀有君子的心志,秉持节操贯串于严冬的冰霜。

21、白金是指雨水,君指老天爷,这里君有仰望并且调侃的意思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后两句代表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情,幸而有西风吹来,带来了松林因为舞动的声音让作者陶醉。

22、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出自:南北朝·范云《咏寒松诗》。译文:修长的枝条拂开了云层,茂密的树叶遮住了天空。我在凌厉的风中知晓了松树的不屈的气节,我在厚厚的积雪下见证了松树高尚的贞洁。

23、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苏轼《送杭州进士诗叙》

24、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25、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26、译文:雪松枝叶细腻的像丝线千丝万缕,这种景色除了松江其它地方是没有的。

27、君既先栽我不栽。

28、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29、幸有西风易凭仗,

30、译文:修长的枝条拂开了云层,茂密的树叶遮住了天空。我在凌厉的风中知晓了松树的不屈的气节,我在厚厚的积雪下见证了松树高尚的贞洁。

31、白金换得青松树,

32、正直,勇敢面对人生的不幸与挫折)的思想感情。

3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4、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

35、出自:陈毅《青松》。

36、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

37、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动且哀。

38、白金是指雨水,君指老天爷,这里君有仰望并且调侃的意思。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后两句代表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情,幸而有西风吹来,深夜里带来了松林因为传过阵阵松涛来舞动的声音让我陶醉。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3

白居易的轶事典故

爱恋湘灵

白居易11岁那年,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在近8年里,母亲再没让白居易和湘灵见面,也不允许他提起湘灵。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樊素小蛮

在杭州刺史位上,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素口蛮腰,蓄妓(这里的妓,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度,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嘴、小蛮腰或杨柳腰,就是从白居易那里学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愦。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白居易也长叹道:“骆骆尔勿嘶,素素尔勿啼;骆返庙,素返闺。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姬!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姑酌彼金缶,我与尔归醉乡去来。”

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家酿名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心瞩洛阳

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多年,以清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白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太和六年(832年)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墓志的钱,捐献给僧人修正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

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共诗文3255篇。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情况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史料。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就有800多首。如《洛城东花下作》中的“记得归诗章,花多属洛阳”。《柳枝词八首》中的“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在白居易的笔下,人们了解了洛阳的美容,对洛阳更加热爱。正如唐代诗人徐凝在诗中写的“今到白氏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会昌四年(844年)春,白居易已73岁了,他还到赵村(今洛阳市东南部)观赏杏花,写了《游赵村杏花》诗。

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和在洛阳的6位年过70的朋友,组成7老会。后来95岁的僧人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也参加了7老会,号称“九志图”。他们饮酒赋诗,在诗坛上传为佳话。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与世长辞。临终前,他遗嘱“不归下王圭,葬于香山如满之侧”,想永远与洛阳山水为伴。家人依照他的遗嘱,将他埋在龙门东山琵琶峰上。人们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琵琶峰上对其墓加以扩建,建成了“白园”。整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西湖白堤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提,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当然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麻烦。例如,当时有些人对筑堤设闸、决放湖水来灌溉农田的举措十分担心,而且提出了反对意见,白居易对此一一作出了解释与批驳。并且,白居易也对湖堤筑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灌农田的实际功能作了细密的测算。

当然,最后捍湖大堤的建造是十分成功的。

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仅是一座水利设施,而且还是当时杭州一条热闹繁荣的交通要道。只可惜白公堤的原址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游览西湖,就以白堤为白公堤的替身,来寄托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之情。当然,其实我们今天说的白堤并不是白居易建造的白公堤。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前后三年,实际时间仅20个月。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白公却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这个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环山,山泉淙淙不竭,又有周边三十里的西湖,蓄着一湖淡水,按说水源还是相当充裕的。但是在唐代,居民的饮水却大成问题。

原来,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的长期侵蚀,地下水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唐代的杭州范围比今天要小得多。城中居民大多住在井边,取井水饮用,而井水却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路途更远。居民为解决日常引用水问题,往往跑来跑去,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

第一位浚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的官员是李泌。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水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其水源就是西湖。只要西湖水不干涸,城内井中就淡水不竭,居民们就可免除远途取水疲于奔波之苦。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造六井已经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已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六井的供水。白居易发现了这个问题,决心继续李泌这一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亲自主持并完成了西湖水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长安居大不易

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典出《唐摭言》卷七)

白居易(772年~846年), 字乐天,自称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又迁居到陕西韩城,最后定居在陕西下邽。据说白居易刚生下来才两个月,①奶妈抱着他,并指着家里的书让他看,他虽然口不能言,但心里却早已认识“之”、“无”二字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谦逊地称说自己所识别的东西不多抑或知识有限时,便往往会用上这典故,说是“略识之无”。稍微长大了,白居易尤其喜欢读书,而且他的记忆力之好极为惊人,凡是他过目的书,就没有不把它紧紧记在了脑子里的。而他诗文里所透露出来的非凡才华,便更是让人吃惊不已了。

诗才已经不同凡响的白居易,在16岁那年便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他闻名去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的著作郎顾况,以便请顾老前辈对自己的诗作进行亲切指点。而苏州人顾况却是一个自视甚高、很少对他人有所推许的著名诗人,尽管他家门口车水马龙,来拜访和求教的人很多。那天傍晚,仆人就要掌灯开饭了;一个行色匆匆的小青年竟在此时此刻递上了他自己的名刺,并在他诗稿的封面署上“白居易”这三个工整的楷体字。

因频繁接待来访客人业已有些疲惫了的顾老诗人,一眼瞥见“白居易”三字,遂禁不住大笑起来:“呵呵,好大的口气!要知道,京城长安现在米价高得很,平时就是想居住下来也挺不容易呀,更何况居然要想白白居住!”说完,他趁家人还没有把饭菜摆上桌来的当儿,便漫不经心地浏览起白居易呈给他的诗稿。一打开扉页,里头第一首就是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五律,其诗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当他看到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蓦然一亮,顾老诗人就再也不能移开目光了。可以想见,此时他固然已不敢再漫不经心了。他一手捻着他那把略已花白的胡须,一手紧握着诗稿,转而细细地品味起来,并不时点了点头。然后他又腾出了那只轻捋胡子的手拍案叫绝道:“能写出如此之好的诗句,要想在长安居住下来,又有何困难可言哉!老夫刚才的话,只不过是开开玩笑的啊!”

这是顾老诗人欣赏白居易该诗中野草所蕴涵着的顽强生命力,纵然在历经野火焚烧之后,但它一经那春风(请注意,此二字在古代诗文中是一个蕴涵极为丰富的词汇)吹拂,它便又生机勃勃地绽出嫩芽,并开始生长和迅速繁衍起来了。作为一个人,难道就不应该像这株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斗争,以期倔强地生存下来吗?而这,该是多么需要精细观察和深刻领悟呀!不用说,这正是作为诗人所必备的良好素质,所以顾老诗人不禁为眼前这位天才少年所深深折服了。

接下来,得到了老诗人顾况的大力赞扬和多方介绍,少年白居易的诗名顿时便传遍了整个京城。但非常遗憾,由于白居易还没能得到更为强有力的引荐,虽然在长安居住了三年,他却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于是只得黯然离开了。直到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他才以高科考取进士,此后便踏上了仕途。再就是他的诗名不但在全国知名,到处流传着他许多杰出的作品,而且他的诗名还传到了鸡林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可见,顾老诗人当年并没有看错白居易。

按:① 然据白居易《与元九书》则称七、八个月也。② 20世纪许多选本亦据《唐才子传》仅仅选录该诗前四句,要知道这并不科学;而且,它也是对白居易诗作的肆意修改。至于其颔联,乃系是流水对的构句方式,同时它还使用了“隔句拗救”这作诗技巧。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4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5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性质不同,作为则一。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明示辨伪之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明珠。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谚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乃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人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能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人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联系诗人直言取祸的冤案,读者自会领悟到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6

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

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

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

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

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

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

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

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

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

手持尺牒牓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

虚受吾君蠲免恩!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首。据《资治通鉴·唐纪·宪宗纪》载:“(元和四年)上以久旱,欲降德音。翰林学士李绛、白居易上言,以为欲令实惠及人,无如减其租税。”虽然宪宗颁布了免税的命令,但具体执行命令的官吏们依旧瞒上欺下,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这首诗通过杜陵叟在大旱之年的不幸遭遇,严历谴责了贪官污吏们的卑劣行径,替被剥削压迫者发出了不平之鸣。

居住在杜陵的老汉大概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农,他辛勤耕种着一顷多非常贫瘠低产的土地。诗歌的第一句话,虽只有短短的十三个字,却点出了作品的人物、居住的地点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也完全符合《新乐府序》所谓“首章标其目”的要求。杜陵叟仅“种薄田一顷余”,说明种田很少,而“田”又以“薄”字修饰,“薄”指土地的贫瘠,产出低。由此可见,一旦遇到雨旱灾荒之年,杜陵叟一家衣食来源便可能有断绝之患。这就为下文杜陵叟的.不幸遭遇作了极好的铺垫,诗人主张诗歌语言应当平易浅显,但浅显的语言,运用得当,也能传达出丰富的内容。

接下来就是叙述杜陵叟在灾荒之年的不幸遭遇。

是春天遇到大旱,麦苗枯死,致使夏天几乎没有收成,这是一层灾祸;继而秋天降霜提前,秋季作物禾穗没有成熟便枯萎青干,这是第二层灾祸。对于普通农家百姓来说,接连遭到这两层灾祸的打击,则其一年中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无从筹备,一家人处在衣食无着中就可想而知。然而,地方长官明知灾情严重,庄稼欠收,却偏偏为了个人私利,谄上欺下,急征暴敛以赢得上司的青睐,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这是杜陵叟遭遇的第三层灾祸。前两层是天灾,后一层是人祸,天灾人祸加在一起,所以他只能“典桑卖地纳官租”,顾不上“明年衣食将何如”了。“典”是抵押的意思,为了交纳官租,杜陵叟不得不“剜肉补疮”,把仅剩的一点赖以生存的东西都典当出去。诗人以简单平直的语言叙述了这个老翁的故事。而字里行间却见出封建官吏们对百姓的压榨。孔子关于“苛政猛于虎”的感叹在这里找到了鲜明的例证。“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既是那些深受灾难的平民百姓在发出愤怒的呼声,也是深刻了解人民疾苦的诗人对那些残暴官吏的强烈斥责。

此诗写到这儿,杜陵叟所受的灾难、下层官吏的残暴,百姓的愤慨都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但诗人似乎意犹未尽,他要连皇帝也讽刺一下。因为诗人上奏章的缘故,天子终于了解了百姓受灾的情况,大动“怜悯之心”,迅速颁布“德音”,对京城附近地区今年的赋税全部予以免除。然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牓乡村。”当那些受灾的农民们典桑卖地,勉强凑够赋税之后,里胥们方才到门贴出了免税的布告。农民们受了皇帝的口头恩惠,并未得到任何实际好处。但皇帝的“恩典”却还是要谢的,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这首诗通过杜陵叟在灾荒之年的遭遇,反映了农民们所受的深重灾难,揭示和抨击了下层官吏的横行残暴,以及封建最高统治者“施恩”的虚伪性。诗歌的揭露性和批判性非常强烈。全诗从杜陵叟落笔,在描写他连遭干旱早霜等天灾的同时,重点将笔墨放在对下层酷吏的不恤民情,急征暴敛、谄上欺下的揭露上,客观上告诉人们,官僚们人为对农民的迫害远比自然灾难严重得多。而对皇帝,空洞的赞美是幌子,骨子里却是嘲讽。作品语言通俗,三言、五言、七言句式交错使用,而韵脚转换自然,读之朗朗上口,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同时也反映了白居易讽谏诗的另一特点,那就是率直、深刻,很少雕饰。作为一个为民请命的谏官,这种正义、耿直的精神极为难能可贵;而作为一名诗人,这种作品也就难免存在尖锐犀利有余而韵味不足,经不起反复咏叹的弱点。也许正因为此,这首诗才能在“牛童马走”之口广泛流传。然而正是这一点,成为后代诗论者訾诟的话端。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7

《杜陵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题下有一行自注:“伤农夫之困矣。”可见这首诗的内容是同情农民生活的困苦。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了两个使农民的生活受苦受难的直接原因,一个是上天的自然灾害,另一个则是人为的灾祸;后半部分指出官僚制度的黑暗与腐败,横征暴敛,巧取豪夺,是全诗的深刻之处。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杜陵,地名,即汉宣帝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少陵原上。白居易这首新乐府诗的主角是一位家住在长安市郊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世世代代以种地为业,守着一顷多的薄田,过着衣食不继的日子。中国文人的诗歌中,少不了风花雪月,也有的是闲情雅致,但是有意识地不但以农民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而且真正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为他们鸣冤叫屈、打抱不平的作品,还是不多见的。在这一点上,白居易可以说是做得非常突出的一位了。他所以能够在诗歌中大声疾呼地为民请命,并不是想在题材上猎奇出新,而是源于他对朝廷政治前景和国计民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一再把视角投向生活在最底层的群众,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悲惨,而且向来是无人过问的。这位不知姓甚名谁的杜陵叟处在水深火热的困境中而不能自拔。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三月无雨,并不是指的农历三月整整一个月不下雨,而是说从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连续三个月没有下雪和下雨。据史料记载,这一年直到闰三月才下了一场像样的雨,为此,白居易还专门写了一首《贺雨》诗表达他当时喜悦的心情。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长安市郊的“杜陵叟”去年秋天辛辛苦苦播下的冬小麦,从下种到返青就没有一滴雨水的滋润,结果还没有到秀穗的时候大多已经干黄枯死了。夏粮既然没有收成,只有指望秋粮了,可是农民们万万没有想到,秋天九月一场早来的霜降,却使得“杜陵叟”可怜的愿望又一次成为了泡影,地里的秋庄稼还没有成熟就都被冻死而干枯了。两季粮食几乎颗粒无收,这就是白居易在序中所交待的“农夫之困”,也是“天灾之困”。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长吏,泛指上级长官,这里是指的杜陵所在地的地方官。考课,指古代考查官员政绩的好坏,以此作为升降的标准。原来这位地方官大人明知手下的“农夫”受了天灾,却不向上方报告灾情,而是愈发加紧横征暴敛,强行收取租税。他要造成一个“大灾之年不减税收”的政绩,以取悦上方,给朝廷留下一个称职的印象,为他以后的加官晋爵打下基础。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这两句诗是说,“杜陵叟”在大荒之年,遇上这样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理,只好忍痛把家中仅有的几棵桑树典当出去,可是仍然不够缴纳“官租”,迫不得已,再把赖以为生的土地卖了来纳税完粮。可是桑树典了,“薄田”卖了,到时候连“男耕女织”的本钱都没有,第二年的生计也没有办法了。这种来自“长吏”的人祸,让“农夫之困”愈发雪上加霜。

看到“杜陵叟”面对的“人祸之困”比“天灾之困”更加无情、更加残酷时,白居易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本来从诗歌的一开始,他是以第三人称的面目出现的,可是写到这里,他义愤填膺,转而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出场控诉起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意思是:“典了桑树,卖了薄田,织不了布,种不上地,到时候没吃没穿,我们怎么生活啊?”这种由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换,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他已经全然忘记了他是朝中大夫的尊贵身份,而自觉地站在了无依无靠的“杜陵叟”一边,这对于一个封建文人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中有这样的诗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那也是站在诗中主人公同一立场的第一人称的口吻,不过,因为那首诗本来就是乐府民歌,所以不足为奇,它所表达的是劳动人民对他们这个阶级的优秀女子的由衷自豪与热爱,可白居易并不是穷苦百姓中的一员,而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士大夫,所以这种感情角色的自然换位,对于封建社会的官僚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来说,是根本不可想像的,而白居易这种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完全是“诗圣”杜甫“民胞物予”精神的直接继承,而且这也是他能在后来接过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发起新乐府运动的重要主观因素。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白居易站在“杜陵叟”的立场上,对那些统治阶级中,只管个人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而进行的面对面的严厉痛斥,情急之中,竟把他们比喻成了“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而且采用了语气极为强烈的反问句式,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而溢于言表。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政府官吏,能够对“农夫之困”如此感同身受,能够如此直接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在当时实在是不多见的。

诗歌的前半部分,作者的内心是很沉痛的。而在诗歌后半部分的一开始,苦不堪言的“农夫”的命运似乎出现了一丝转机,“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放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白麻纸,古时诏书用白纸颁布,到了674年——676年期间(唐高宗上元年间),因为白纸容易被虫蛀蚀,所以一律改用麻纸。放德音,宣布恩诏,即下文所言减免赋税的诏令。京畿,古时称国都周围的地区。杜陵所在地属国都长安的郊区。白居易在诗里只说了“不知何人”,其实这位关心民生疾苦、视民如子的“何人”,根据史料记载正是白居易“本人”,是他上书宪宗,痛陈灾情之重,才使深居九重的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大笔一挥,居然免去了京城灾区当年的赋税。读者看到这里,也会为颗粒无收的“杜陵叟”的命运松了一口气。可是令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只不过是障眼法而已,不管皇帝的免税是否出于真心,但是官吏却是绝不肯照章办事的,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政绩就要受到影响,他们的官路也会不再亨通。所以,他们自有一套阳奉阴违的“锦囊妙计”,那就是拖延不办,对此,白居易也是莫可奈何的了。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里胥是乡镇中的低级官吏;这里的“榜”是张贴的意思。皇帝的免税诏书才刚刚由那班“里胥”们神气活现地公布到家家户户,可这一切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一直要到绝大多数人家都“典桑卖地”,纳完租税之后,才将已经成为“一纸空文”的“尺牒”在乡村中张贴公布,这已经没有意义了。“里胥”们原本是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敢于欺上瞒下到如此地步的,其实是朝廷上下,沆瀣一气,朋比为奸。白居易对此心知肚明,吃苦的还是那些无依无靠的贫苦百姓。他们一苦天灾,二苦黑官,这正是“苛政猛于虎”。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视民如子的情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作者在《轻肥》诗中曾一针见血地控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这首《杜陵叟》中,他更写到“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在义愤填膺地写下上述的控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封建社会那人吃人的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事实上,每当灾荒严重之际,由皇帝下诏蠲免租税,而地方官照样加紧盘剥勒索,不过是封建社会经常上演的双簧戏而已。宋代诗人范成大就有一首《后催租行》中提到:“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说的也是一回事,在宋代,皇帝的诏书用黄纸写,而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写,在封建社会中,能够对这种免的白免、催的照催的吃人双簧戏进行最早、最有力的批判的,正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旗手——白居易。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8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9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 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 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 可怜光彩亦何殊。

白居易七律《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诗前有序:“元九④在江陵时有《放言》七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性质不同,作为则一。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哪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明示辨伪之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明珠。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谚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乃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人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能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人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联系诗人直言取祸的冤案,读者自会领悟到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10

白金换得青松树,

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

君指老天爷,这里君有仰望并且调侃的意思。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 后两句代表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情,幸而有西风吹来,深夜里带来了松林因为传过阵阵松涛来舞动的声音让我陶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大暑的古诗10篇


想要更好地了解“大暑的古诗”的相关知识考虑看看这篇文章,每个人的做事风格都不一样,会经常需要撰写不同文档,近年来人们对范文的重要作用越发认可。要在范文借鉴中用心体会其写作思路,你现在有找到想要的范文嘛?我们衷心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页并了解我们的内容!

大暑的古诗 篇1

1、 去年大暑过京口,唯子见过牛马走。——蔡襄《和答孙推官久病新起见过》

2、 纵使大寒并大暑,小车时出至行窝。——刘克庄《病起五首·躬圭宝箑俱藏起》

3、 且欣大暑去酷吏,更辱诸君为主人。——朱翌《七夕后一日诸公携酒见过》

4、 忆昨汝归时,大暑走风雨。——陈著《深出赘归省再往妇氏家》

5、 极渴饮沆瀣,大暑执琼瑰。——范仲淹《清风谣》

6、 大暑惧死暍,祁寒愁仆僵。——赵蕃《寄秋怀·大暑惧死暍》

7、 大暑炽焚惔,心芗焫一缕。——刘黻《梅使君守横浦擒寇闵雨》

8、 今兹宦帝城,大暑困郁悒。——司马光《和张促通学士苦暑思长安幕中望终南秋雪呈邻》

9、 自大暑来真畏暑,到微凉处便知凉。——汪莘《秋怀十首·形骸欹仄面皮黄》

10、 少年尝记六七月,大暑曾开三五枝。——郑损《琼花·春晚驱车列古祠》

11、 六月日正午,大暑若沸镬。——文同《大热过散关因寄里中友人》

12、 昨因触大暑,留势在鬲脘。——王之望《病后戏赠同官蒋子权》

13、 人言明日当大暑,君看繁星如万炷。——晁补之《和王定国二首一》

14、 棘围似南宫,大暑临通衢。——刘攽《寄傅推官尧俞》

15、 大暑涉长川,前山后山深。——孔武仲《书息于林下》

大暑的古诗 篇2

1、夏夜叹

杜甫(唐代)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2、登殊亭作

元结(唐代)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3、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司马光(宋代)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4、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黄庭坚(宋代)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5、集元刺史句咏寒亭

杜子是(宋代)

长山绕井邑,嘐嘐天外青。

烟云无近远,水石何幽清。

半崖盘石径,如见小蓬瀛。

时节方大暑,忽若秋气生。

高亭临极巅,登高宜新晴。

俗士谁能来,野客熙清阴。

漫歌无人听,有酒共我倾。

时复一回望,心月出四溟。

6、安静堂书事

蔡襄(宋代)

勿学异世人,过常不可深。

勿学慢世人,侧身随浮沈。

白日当中天,难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

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

烈士无恋嫪,至理须推寻。

7、大暑留召伯埭

尤袤(宋代)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

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

我非褦襶儿,亦尔困驰骛。

居然恋俎豆,安得免羁馽。

区区竟何营,汩汩此飘寓。

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

8、乙未六月大暑

宋代:方回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

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9、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10、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11、水调歌头·大暑退

刘辰翁(宋代)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正是使君初度,如见中州河岳,绿鬓又朱颜。茎露一杯酒,清彻瑞人寰。

大暑退,潢潦净,彩云斑。三壬三甲厚重,屹不动如山。从此五风十雨,自可三年一日,香寝镇狮蛮。起舞愿公寿,未可愿公还。

12、大暑竹下独酌

南宋/郑刚中

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

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

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13、大暑

宋孔平仲

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炙床炉燄炽,薰野水波摇。

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

可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

14、满江红·大暑

刘将孙(宋代)

南浦绿波,只断送、行人行色。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

鸾侣凤朋争快睹,鸥盟鹭宿空曾识。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

公去也,宁怀别。人感旧,情空切。但岁寒松柏,相期茂悦。

好在莫偿尘土债,风流宁可金门客。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15、大暑戏赠希古

张耒(宋代)

去年挥汗对淮流,寒暑那知复一周。

土润何妨兼伏暑,火流行看放清秋。

鬓须总白难相笑,观庙俱闲好并游。

只怕樽前夸酒量,一挥百盏不言休。

16、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张耒(宋代)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17、大暑忆灵隐寺冷泉一首

苏籀(宋代)

我念热客辞,怀哉冷泉游。

此水暨此山,清便物殊尤。

澄渟快一生,晶澈夺两眸。

青瑶碧玻瓈,三顷方能侔。

18、留题灵岩寺

卞育(宋代)

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幽。

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

夜月透岩白,乱云和雨收。

甘泉泻山腹,圣日穿岩头。

大暑不知夏,爽气常如秋。

风高松子落,天外钟身浮。

祖师生郎石,古殿名般州。

人巧不可至,天意何所留。

老僧笑相语,兹事常穷求。

移出蓬莱岛,等吾仙子游。

19、《大暑忆灵隐寺冷泉一首》

宋·苏籀

面堂浸九筵,泛桨颺扁舟。

泠泠析酲惛,一一数虾鳅。

当阶掬珠璧,欹枕拖纶钩。

雷霆落闸喧,雪霜浮涧流。

20、《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

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

散作霜天落叶风。

大暑的古诗 篇3

关于大暑的五字唯美古诗(精选13首)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大暑的五字唯美古诗(精选13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2、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3、夏夜叹

杜甫(唐代)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4、登殊亭作

元结(唐代)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5、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司马光(宋代)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6、大暑忆灵隐寺冷泉一首

苏籀(宋代)

我念热客辞,怀哉冷泉游。

此水暨此山,清便物殊尤。

澄渟快一生,晶澈夺两眸。

青瑶碧玻瓈,三顷方能侔。

7、留题灵岩寺

卞育(宋代)

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幽。

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

夜月透岩白,乱云和雨收。

甘泉泻山腹,圣日穿岩头。

大暑不知夏,爽气常如秋。

风高松子落,天外钟身浮。

祖师生郎石,古殿名般州。

人巧不可至,天意何所留。

老僧笑相语,兹事常穷求。

移出蓬莱岛,等吾仙子游。

8、集元刺史句咏寒亭

杜子是(宋代)

长山绕井邑,嘐嘐天外青。

烟云无近远,水石何幽清。

半崖盘石径,如见小蓬瀛。

时节方大暑,忽若秋气生。

高亭临极巅,登高宜新晴。

俗士谁能来,野客熙清阴。

漫歌无人听,有酒共我倾。

时复一回望,心月出四溟。

9、安静堂书事

蔡襄(宋代)

勿学异世人,过常不可深。

勿学慢世人,侧身随浮沈。

白日当中天,难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

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

烈士无恋嫪,至理须推寻。

10、大暑留召伯埭

尤袤(宋代)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

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

我非褦襶儿,亦尔困驰骛。

居然恋俎豆,安得免羁馽。

区区竟何营,汩汩此飘寓。

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

11、乙未六月大暑

宋代:方回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

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12、大暑竹下独酌

南宋/郑刚中

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

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

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13、大暑

宋孔平仲

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炙床炉燄炽,薰野水波摇。

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

可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

大暑的古诗 篇4

1.消暑

白居易.唐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2.夏日闲放

唐 .白居易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3.登殊亭作

唐.元结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4.【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杜甫.唐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

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老夫转不乐,旅次兼百忧。

蝮蛇暮偃蹇,空床难暗投。炎宵恶明烛,况乃怀旧丘。

开襟仰内弟,执热露白头。束带负芒刺,接居成阻修。

何当清霜飞,会子临江楼。载闻大易义,讽兴诗家流。

蕴藉异时辈,检身非苟求。皇皇使臣体,信是德业优。

楚材择杞梓,汉苑归骅骝。短章达我心,理为识者筹。

5.【销 夏】

白居易.唐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6.【夏日闲放】

白居易.唐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7.【登殊亭作】

元结.唐

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

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

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

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8.《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突然暖暖的热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竹子的'喧哗声已经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已经听到了隆隆的雷声。正因为炎热季节的一场场雨,才有了门户上潮湿的青霭和院落里蔓生的`小绿苔。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蟋蟀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斗。

9.《苦热》

【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10.【唐】李频

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

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

《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11.【唐】 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12.《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依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13.《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

【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

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韶年。

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

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

14.《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大暑的古诗 篇5

1.《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唐杜甫

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

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

2.《销夏》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3.《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绦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4.《夏日闲放》

唐白居易

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5.《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6.《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宋张耒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7.《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8.《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9.《大暑竹下独酌》

宋郑刚中

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

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

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10.《大暑松下卧起》

宋陈天瑞

炎威一何骄,不有商飙惨。

苍茫云海路,飞龙不可览。

我本灌园人,昔乃从铅椠。

万事已恢心,十载空尝胆。

亭亭松篁边,小池开菡萏。

芬清泥自污,根固波徒撼。

终日哦其间,一卧寂百感。

相期晚节香,看此秋容淡。

11.《大暑》

宋孔平仲

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炙床炉燄炽,薰野水波摇。

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

可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

12.《乙未六月大暑》

宋方回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

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13.《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14.《满江红大暑》

宋刘将孙

南浦绿波,只断送、行人行色。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

鸾侣凤朋争快睹,鸥盟鹭宿空曾识。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公去也,宁怀别。

人感旧,情空切。但岁寒松柏,相期茂悦。好在莫偿尘土债,风流宁可金门客。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15.《安静堂书事》

宋蔡襄

勿学异世人,过常不可深。

勿学慢世人,侧身随浮沈。白日当中天,难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

烈士无恋嫪,至理须推寻。

大暑的古诗 篇6

 【五】

《大暑竹下独酌》

郑刚中

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

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

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大暑留召伯埭》

尤袤

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

平生山林下,散发颇箕踞。

一官走王事,三伏在道途。

我非褦襶儿,亦尔困驰骛。

居然恋俎豆,安得免羁馽。

区区竟何营,汩汩此飘寓。

渊明应笑人,有底不归去。

《大暑松下卧起二首》

陈天瑞

迅翻趋炎歊,高标閟幽雅。

隐士何所营,茇之清荫下。

故居禾签生,帡幪若大厦。

熟卧南风边,飞梦游虞夏。

五弦天上鸣,击壤歌满野。

起来记遗音,析薪有樵者。

大暑的古诗 篇7

关于大暑的古诗有哪些(关于大暑的诗词诗句)

明天就是大暑节气了,三伏天也已经过了一半了,天气依旧炎热,祖国很多地方都伴随着大雨下个不停,昨天河南郑州受灾严重,很多地方大水都让老百姓失去了行动的自由,但是人定胜天,所以相信一切灾难都会过去,期待祖国人民越来越好。大暑节气来临,总有一些诗意流淌,让我们穿越时空,内心变得宁静。

《咏廿四气诗 大暑六月中》

唐代: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大暑期间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节气,过了大暑,夏天也将跟我们说再见了。似乎孟全忠,一年已经过去了一半的时间,是不是感觉时间飞快地在流逝呢?

过去的半年里,不管我们经历了什么,时间都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是秋天该收获的季节了,你准备好了吗?

《销 夏》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虽然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节气,但是诗人却能做到心静自然凉,临风窗下,暑气自然消退,室内东西不多很是清爽。这首诗仔细品味清爽宜人,为整个炎热的夏日带来丝丝清凉。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d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在古代,中国的文人虽然清苦,但是都能够做到怡然自得其乐,比如白居易,比如元稹,但是此时的司马光,因为官场不顺,所以感觉虽然是炎热的夏天,却能感受到秋日的心凉。诗人感叹时光的老去,年华的流逝。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要让它在你不知不觉间,悄然流逝。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作为现代的我们,夏日没有空调,就会觉得酷热难耐,古代的文人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从诗词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夏日表现的非常宁静。

《暮热游荷池上》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0xx年的夏天,伴随着各地大雨不断,洪涝不断,还有阵阵闷热,不知道以上的诗句是否有触动到你的心灵?

大暑的古诗 篇8

描写大暑的诗句古诗

1、芬清泥自污,根固波徒撼。

2、水热天酷,饮食渐无味;

3、《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4、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

5、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6、相期晚节香,看此秋容淡。

7、花发有人看,槿花须待宵。

8、这首诗表达了炎热的盛夏对人们身心的煎熬,形容夏日炎热的气息,以及在这样的炎热天气中,人们生活的各种不舒适的体验。虽然热到让人产生种种种负面情绪,但也有着栖息在夏日的花草和使人感到欣慰。

9、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道潜《临平道中》

10、出自清代冯云山的《咏瀑布》

11、九夏:季,夏天。晋陶潜《荣木》诗序:“日月推迁,已复九夏。”

12、《满江红·大暑》

13、《dàshǔ》

14、盛夏之时,酷暑难当。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一首《大暑》的诗:

15、菰蒲:菰和蒲。

16、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17、但岁寒松柏,相期茂悦。

18、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19、有yǒu谁shuí閒xián肯kěn到dào,独dú自zì一yī沉chén吟yín。

20、《大暑》注音版:

21、可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

22、"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部分,表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中国文学中,有许多描写夏季和大暑的诗歌和词作品。以下是十首被认为是最好的描写大暑的诗词,并附有简要解读:

23、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24、关于大暑时节的古诗有:

25、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

26、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27、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

28、绦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29、【宋代】郑刚中

30、主人既多闲,有酒共我倾。坐中不相异,岂恨醉与醒。

描写大暑的诗句古诗

31、公去也,宁怀别。

32、宋·刘克庄

33、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34、草木枯黄色,池塘水悠悠。

3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6、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37、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38、释义: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9、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40、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出大暑时节的特点和景象。

41、大暑酷热,不愿出门,纱帘轻垂,隔出一片静谧,小院干净整洁,竹席清凉,午睡片刻,来点时令小蔬,夏衣轻薄,心情舒爽。

42、作者:白居易

43、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44、林钟:为六吕之一。黄钟之所生,季夏气至,则林钟之律应。

45、另外还有宋代诗人陆游的《大暑》,诗中描述了大暑前后的变化,如“七月中旬已大暑,五更初起燕翅高”等。

46、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

47、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

48、谁能守缨佩,日与灾患并。请君诵此意,令彼惑者听。

49、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50、《夏日闲放》

51、《大暑松下卧起》

52、不要卷上红色纱帐昏昏欲睡,古代典籍等着清风来翻阅。

53、蝉声嘶欲绝,人气烦千钩。

54、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55、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56、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57、【宋代】黄庭坚

58、音乐洗尽这整日的炎热,让泠泠音符化作清爽秋风。

59、大dà暑shǔ

60、释义:亭边翠竹森森,几只蜻蜓在花影中嬉戏翻飞。

描写大暑的诗句古诗

61、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6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63、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64、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玕。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65、经史::经书与史书。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66、释义:娇嫩翠绿的树叶像剪裁过得一样,娇艳的花朵含苞待放,仿佛要绽放了。蜻蜓在池边飞过,轻轻点过水面,鱼儿在池畔边游来游去。

67、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暑》,诗中写到“城头炎热乘凉处,移步暑衣听水流”。

68、大暑天,闭门谢客,青苔满院,鸟儿散步,绿叶轻垂,寒泉已不再清凉,凉爽难觅,静待秋日到来,再邀好友品美酒佳肴。

69、躬圭宝箑俱藏起,出入惟消笠与簑。

70、释义:水边的香蒲长得又嫩又长,微风吹来,蒲叶摇曳多姿,发出猎猎的响声,卖弄它那轻盈的体态和柔媚的舞姿。蜻蜓飞来,想要在蒲草的叶尖上停留,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立稳。

71、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72、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73、《大暑》

74、【唐代】元稹

75、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76、《桥南纳凉》陆游

77、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78、只zhǐ觉jué趋qū炎yán苦kǔ,非fēi关guān老lǎo病bìng侵qīn。

79、炙床炉燄炽,薰野水波摇。

80、这首诗表达了闷热难耐的大暑时节,人们需要到荫凉之处纳凉。

81、释义:一队队戴着长钗,披着坠发,打扮得十分妖艳的绝色女子出来了。这里怎么会有如此峻美的山林幽谷?碧山过去,呵,原来是个大画屏!

82、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何如。

83、前时大暑中,几不禁袢延——宋《西冈僦居》

84、大暑至,秋不远,萤火虫在林中飞舞,备好瓜果,邀来好友,静享夏日的好眠时光。

85、非常多。

86、全文赏析

87、释义: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88、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89、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时复一回望,心目出四溟。

90、晚气宋.周密

描写大暑的诗句古诗

91、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诺中神鸟你侬我侬。”这首词描述了夏日的湿热和大暑的压迫感,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英雄的敬仰之情。

92、鸾侣凤朋争快睹,鸥盟鹭宿空曾识。

93、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94、颔联,写诗人夜晚如何度过大暑节气。他看到了星河皎洁,月光澄明。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其他季节看不到的萤火虫。萤火虫,只有在大暑最热的季节才会出现。

95、丰年海熟田尤熟,圣代朝和野亦和。

96、诗名:《夏日大暑》

97、出自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98、寄秋怀》

99、黄错开竹杪,放入月一弯。

100、好在莫偿尘土债,风流宁可金门客。

101、《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102、chìrìjǐshíguò,qīngfēngwúchǔxún。

10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最热的时候。在古代诗人笔下,大暑往往被用来描绘炎热的天气和人们的疲惫。以下是一首描写大暑的古诗:

104、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105、还有吗?

106、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107、【宋代】张耒

108、\n\n七月酷暑至,天地炎热透。

109、南浦绿波,只断送、行人行色。

110、宋杜子是

111、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112、苽菓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113、暑气闷人,卧于松树下,忆起往昔峥嵘岁月,感叹世事变迁,淡看浮世繁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114、因为大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非常注重节气的变化,于是有许多古诗表达了大暑的特点,如高温、炎热等。

115、我本灌园人,昔乃从铅椠。

116、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117、准备菰米邀请饱学诗书的客人,菰蒲铺满碧绿透凉的水面。

118、jīngshūliáozhěnjí,guālǐmànfúchén。

119、夜晚暑气散,邀得三五好友,携几壶浊酒,在水阁上吹风赏笛,

120、清风破大暑,明月转高秋——宋吴中复《西园十咏.西楼》

描写大暑的诗句古诗

121、《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宋]黄庭坚

122、宋代·曾几

123、《乙未六月大暑》[宋]方回

124、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25、作者:元结年代:唐体裁:五古

126、儒客:别称儒士,指尊重与信仰儒家学说的人。

127、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128、关于大暑大海古诗有:

129、长钗坠发双蜻蜓,碧尽山斜开画屏。——唐代·温庭筠《夜宴谣》

130、《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司马光

131、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132、《大暑松下卧起二首》[宋]陈天瑞

133、集元刺史句咏寒亭

134、晚气吹澄鲜,幽碧弄秋卉。

135、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136、绵迁苍岫补林空,菱荇通船万镜中。

137、墨池:笔砚的池子。著名书法家汉张芝、晋王羲之等,均有“墨池”传说著称后世。

138、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杜甫《卜居》

139、大dà暑shǔ江jiāng天tiān外wài,维wéi舟zhōu绿lǜ树shù阴yīn。

140、终日哦其间,一卧寂百感。

141、【唐代】白居易

142、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七月下旬至八月中旬,其气候特征是天气炎热,暑气最盛。这里为您推荐一首与大暑有关的唐诗:

143、释义: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144、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45、睡眠徐成烦,衣服自减短。

146、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

147、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148、绛纱:红纱。

149、【宋代】司马光

150、《大暑六月中》

描写大暑的诗句古诗

151、出自明代顾炎武的《精卫·万事有不平》

152、在如此炎热的夏季,一般诗人都会想着如何避暑。元稹也是这样,在漫漫长夜,诗人热得睡不着觉,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屋外纳凉。

153、炎威一何骄,不有商飙惨。

154、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155、苏轼《大暑》:“卷尽残霞,天也笼罩。倚溪翘首,俊风捧日,万里无云。”这首诗描绘了大暑时节的炎热和晴朗的天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156、【宋代】刘将孙

157、释义:翡翠鸟站在衣架上鸣唱,蜻蜓飞来,立在我的钓丝上。

158、\n唯有清凉风,扇拂疲倦头。\n\n这首诗描绘了七月大暑的酷热,草木干枯,池塘水位下降,蝉声嘶叫,人们感到疲惫。然而,诗人最后提到了清凉的风,为读者带来一丝凉爽,也表达了对夏日的期盼和希望。

159、大暑热气正盛,竹子却似悠然君子,清风拂过,使人开怀,月下竹影疏,举起酒盏,想邀请清风明月共饮。然清风拂过不曾停留,月亮静无言,唯一人独酌。

160、纵使大寒并大暑,小车时出至行窝——宋,刘克庄《病起五首其一》

161、得意双蜻蜓,竟日挂竹尾。

162、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

163、\n蝉声嘶欲绝,人气烦千钩。

164、听着夏虫的鸣叫,看着萤火虫在荒芜的庭院里飞舞。明明正是苦夏,却一下子到了秋凉的时节。时光易逝,珍惜当下。

165、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166、荷衣湿汗绿阴薄,藤笠阴凉一径斜。

167、子夜:夜间11点到1点。也只深夜。

168、大暑时节,热气灼人,清风不见,念往昔岁月,空怀念,天上人间,别后再难逢。

169、[明]梁宪

170、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

171、苍茫云海路,飞龙不可览。

172、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

173、出自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174、菰: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嫩茎称“茭白”、“蒋”,可做蔬菜。果实称“菰米”,“雕胡米”,可煮食。

175、出自清代孔尚任的《北固山看大江》

176、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177、宋孔平仲

178、《登殊亭作》

179、客来往忘返,门掩不扃扉;

180、曾几《大暑》的译文是:炎炎的烈日几时能够过去,清凉的风没有地方寻觅。经书之类的典籍姑且当作枕头与垫席,西瓜和李子溢出水来,时上时下。森林安静又安静,茅屋深藏又深藏。暑热熏蒸就是这般,那就更加珍惜这短暂的光阴吧。

描写大暑的诗句古诗

181、yánzhēngnǎirúxǔ,nàgèngxīfēnyīn。

182、\n草木枯黄色,池塘水悠悠。

183、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184、万事已恢心,十载空尝胆。

185、《销夏》白居易

186、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87、农说雨旸差有准,客谈间谍易传讹。

188、释义: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189、译文/注释

190、《大暑》[宋]曾几

191、大暑至,天气炎热,檐下安静,暑气蒸腾,清风难寻,寻得树荫,捧卷书,过凉水的瓜果,带来丝丝清凉。

192、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193、lánrějìngfùjìng,máocíshēnyòushēn。

194、大暑的诗句,

195、大暑来了,秋天也就不远了,“林钟”律音起,夏天就要过去了。

196、明月何其皎洁,将子夜照亮。子夜,指夜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子夜是人必须入睡的时间。子丑寅卯,一切都从子时开始,一切重新进入充电状态。只要子时休息好了,人一天都会有精神。相反,如果子时不睡,那么一天就会昏昏沉沉。

197、萤火:为微弱的灯光或亮光。

198、亭亭松篁边,小池开菡萏。

199、桂轮:指月。

200、颈联,写诗人白天如何度过大暑节气。诗人准备好了菰米准备邀请有学问的朋友来做客。

201、释义:数不尽的蜻蜓在空中一起飞上飞下,一对紫鸳鸯在水中相伴而游。

202、《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宋]司马光

203、尾联,写朋友还没有来,诗人就卷起红色的纱帐,躺在床上休息。不过还是热得睡不着,诗人想看看书让自己安静,可是还是不行。所以,诗人才借助这些经史典籍来说,这些书都和他一样等待凉风来吹。

204、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205、《大暑竹下独酌》

206、《行次下渚湖》宋.张镃

207、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208、大暑惧死暍,祁寒愁仆僵。岁时空卒卒,身世益伥伥。问服遗官叹,怀沙去国伤。终殊弋何慕,况事色斯翔。

209、人感旧,情空切。

210、释义: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描写大暑的诗句古诗

211、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212、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213、【宋代】曾几

214、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215、嫩绿堪裁红欲绽。蜻蜓点水鱼游畔。——晏殊《渔家傲》

216、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217、一轮圆月开启子夜时光,萤火虫凭空翻飞照亮夜空。

218、《销夏》

219、大暑行的诗词:时节方大暑,试来登殊亭。

220、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221、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222、与大暑节气蜻蜓有关的诗句。

223、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

224、杜甫的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第,白居易的销夏,白居易的夏日闲放,曾几的大暑,司马光的六月十八日夜大暑等等

225、病起五首其一

226、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

227、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

228、居小院之中,临风窗下,心静了,暑气自然消退,空室更清爽。

229、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230、纵使大寒并大暑,小车时出至行窝。

231、迅翻趋炎歊,高标閟幽雅。隐士何所营,茇之清荫下。故居禾签生,帡幪若大厦。熟卧南风边,飞梦游虞夏。五弦天上鸣,击壤歌满野。起来记遗音,析薪有樵者。6、《大暑竹下独酌》[宋]郑刚中

232、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233、七月酷暑至,天地炎热透。

234、【宋代】陈天瑞

235、《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236、原文: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的古诗 篇9

【一】

大暑

金朝:赵元

旱云飞火燎长空,白日浑如堕。

不到广寒冰雪窟,能有几多风。

【二】

大暑

明代:梁宪

大暑江天外,维舟绿树阴。

有谁閒肯到,独自一沉吟。

只觉趋炎苦,非关老病侵。

未能探禹穴,即此是瑶岑。

【三】

西江月·时在天长,正当大暑,归山后,恰值

元代:尹志平

九夏天长暑热,三秋山后清凉。

一川禾黍正苍苍,了见西成有望。

论甚天涯海角,尽他关外山荒。

目前无事即仙乡,且恁随缘豁畅。

【四】

六月十七日大暑殆不可过然去伏尽秋初皆不过

宋代:陆游

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

嗜眠但喜蕲州簟,畏酒不禁河朔杯。

人望息肩亭午过,天方悔祸素秋来。

细思残暑能多少,夜夜常占斗柄回。

大暑的古诗 篇10

【一】

大暑竹下独酌

宋代:郑刚中

新竹日以密,竹叶日以繁。

参差四窗外,小大皆琅。

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间。

沮风如可人,亦复怡我颜。

黄错开竹,放入月一弯。

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

我举大榼酒,欲与风月欢。

清风不我留,月亦无一言。

独酌径就醉,梦凉天地宽。

【二】

大暑

宋代:孔平仲

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

炙床炉炽,薰野水波摇。

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

可怜花叶好,憔悴苦霜凋。

【三】

大暑

宋代:黄裳

轻轻丝葛汗如蒸,空有云雷未见灵。

安得此生长不老,岂能今日便忘形。

谩摇纨扇终嫌倦,欲倒金罍却恐醒。

赤脚踏冰疑未稳,且寻林下泛清泠。

【四】

六月二十二日大暑坐墙西槐树下有作

明代:程敏政

门外炎光炽,墙西一径开。

残阳馀古瓦,凉吹发高槐。

鸟与人俱乐,诗随景自来。

无因堪破寂,童子进冰梅。

本文来源://www.mjr2.com/m/8380.html